不良因素一:飲食結構失衡
飲食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結構和菌群代謝。經常食用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會使腸道環(huán)境酸化,讓有害菌活躍,造成腸道菌群素亂。另外,吃得太咸也容易使腸道內的水分無法被吸收,從而引起腹瀉等腸道問題。
專家提示
飲食要均衡,食物要多樣,每天12種每周達25種以上。肉蛋奶豆天天有,蔬菜水果占一半,粗糧雜糧常搭配,高脂高糖高鹽應限制,加工食品少觸碰,戒煙限酒要做到,飲食有節(jié)細細嚼。
不良因素二:水分攝入不足
如果飲水量不足,會減緩腸道蠕動。若僅有的少量水分都被腸道吸收,會使排泄物變得干燥,從而導致便秘。
專家提示
建議每日飲水1500至1700毫升。早上起床后,可根據不同情況適量喝些溫開水,以促進腸道蠕動,有助于腸道排毒。喝水以少量、多次,小口慢飲為宜。
不良因素三:長期久坐不動
長期久坐不動,會導致腸道蠕動減弱、減慢,糞便中的有害成分包括致癌物在結腸內滯留會刺激腸黏膜,再加上久坐者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會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
專家提示
運動能促進消化、減少便秘快步走、慢跑、游泳、騎行等都是不錯的運動選擇。建議每周至少堅持運動5天,每天至少30分鐘。
不良因素四:排便習慣不佳
如廁時看書、看手機,從而導致如廁時間過長等做法,會增加腸道內廢物毒素的蓄積時間,打亂腸道自身的節(jié)律,
專家提示
培養(yǎng)良好的排便習慣,規(guī)律排便,給予腸道足夠時間去排便,讓糞便不堆積,既能避免腸道阻塞又能減少腸道對毒素的吸收。
不良因素五:濫用廣譜抗生素
抗生素在殺滅病菌的同時,也會殺傷腸道中的益生菌,使得腸道菌群失衡,影響腸道功能。
專家提示
生病時不要自行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換藥、增減藥量,應及時咨詢相關醫(yī)生,遵醫(yī)囑服用藥物。
不良因素六:精神壓力過大
過重精神壓力而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易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功能失調,造成腸道生理、生化環(huán)境改變及腸道生理功能紊亂,使腸道內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去平衡,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上腹部隱痛等癥狀。
專家提示
學會調整心態(tài),培養(yǎng)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多與親朋好友交流,有助于減輕精神壓力,促進腸道健康和情緒穩(wěn)定。
]]>怕冷派:陽虛體質,體內陽氣不足,身體就像冬天少了火爐的房間,從里到外的冷。
這類人群宜食用的食物推薦:生姜、羊肉、牛肉、鴿肉、韭菜、核桃仁、牛奶、河蝦、海蝦、海參、蜂王漿。這祖國醫(yī)學認為這些溫熱的食物,可以滋補溫暖怕冷派的身體。艾灸、泡熱水腳是很好的生活方式調理。
不宜:冰鎮(zhèn)飲品、不當的清熱解毒、濫用抗生素。
這類人群從現代營養(yǎng)學來看,基礎代謝不好,腸道吸收不好。應該加強運動,可以補充益生元,如低聚果糖、低聚木糖、菊粉等低聚糖,增加腸道好菌的營養(yǎng),讓自身的免疫力提高,增強血液循環(huán),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
缺水派:陰虛體質。喜歡在凜冽的寒風中吃雪糕,晚上睡覺時腳心、手心發(fā)熱。
宜食用木耳、銀耳、豬肉、山藥、荸薺、蓮子、百合、北杏、雪梨、蚌肉、兔肉、鴨蛋、鴨肉、豆腐、豆?jié){、燕窩、干貝、番茄、葡萄、柑橘、香蕉、蘋果、桑葚、柿子、甘蔗、花膠、黑大豆、黑芝麻等。
不宜食用羊肉、狗肉、辣椒、韭菜、蝦、蔥、蒜、茴香、丁香、瓜子等性溫燥烈食物。
這類人群容易有便秘和口瘡。便秘容易引起腸炎、腸癌等。建議多補充膳食纖維,促進腸道健康,推薦每天1斤蔬菜、半斤水果,1兩至2兩的粗糧,1兩至2兩的薯類,每天喝水1500-2000毫升,維護腸道和身體的健康。
痰派:痰濕體質。主要表現就是痰多點,肥胖點,臉上油多點,眼泡愛腫點,大便稀一點
宜食用紅豆、扁豆、薏米、茯苓、海藻、文蛤、海蜇吧、橄欖、紫菜、冬瓜、蘿卜、金桔、芥末、白果、薏仁、山藥等。
不宜食用甲魚、枇杷、大棗、柿子、李子等。
這類人群基礎代謝下降,大便往往稀溏,腸道菌群紊亂,引起脂代謝失衡。建議加強運動,多吃祛濕的食物,同時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菊粉等,保護腸黏膜,讓腸道好菌營養(yǎng)充足,增強代謝功能。
長痘派:濕熱體質。和痰派有點相似,一張冒油的臉和滿面痘痘是明顯標志。
宜食用:馬齒莧、莧菜、蓮藕、卷心菜、芹菜、白菜、西瓜、黃瓜、苦瓜、葫蘆、苦瓜、絲瓜、冬瓜、綠豆、紅小豆、茯苓、蓮子、薏仁等。
不宜食用羊肉、鵝肉、狗肉、鱔魚、香菜、辣椒、酒、胡椒、飴糖、花椒等。
這類人群容易長膿腫、膽囊炎、脫發(fā)、食欲降低、痤瘡等。腸道往往燥熱,應該補充充足的水分,多食清淡食物,補充充足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也可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調節(jié)腸道菌群,抑制壞菌,讓身體排除毒素。益生元不被消化吸收,完整到達大腸,主要被益生菌利用,而不被“壞細菌”利用, 夠對于人體健康帶來可以看到的積極作用。
長斑派:血瘀體質。表現為長雀斑、蝴蝶斑、老年斑、痛經,經常出現莫名的淤青。
宜食用黃豆、油菜、芒果、番木瓜、海藻、海帶、紫菜、香菇、蘿卜、胡蘿卜、柚子、橙子、山楂、玫瑰花、綠茶、黃酒、葡萄酒、醋等。
不宜食用肥肉、生冷食物。
這類人群容易罹患腫瘤、高血壓、冠心病,表現為脫發(fā)、紫癜、失眠、皮膚粗糙、月經有血塊等。要加強運動,減少油脂攝入,補充豐富的膳食纖維和益生菌、益生元,增加基礎代謝,減少腸道和血管垃圾,清潔自身。
郁悶派:氣郁體質。經常愛郁悶,容易自殺的一個群體。
宜食用高粱、小麥、香菜、蔥、蒜、洋蔥、苦瓜、黃花菜、海帶、海藻、蘿卜、金桔、山楂、檳榔、玫瑰花、火雞、香蕉等含鉀、五羥色胺等讓人愉悅的食物。
起居宜動不宜靜,居住宜安靜,充足睡眠,多參加群體活動。
這類人群緊張、焦慮、壓力大、沒用激情、精神恍惚、煩躁,這跟腸道菌群失調也有一定的關系,腸道的有毒有害的物質侵害到神經系統(tǒng)。可以空降外援,補充益生菌,如多喝酸奶、吃發(fā)酵豆制品、發(fā)酵面食、醋等,同時要給腸道菌群補充營養(yǎng),補充益生元如菊粉、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等,讓自身有益菌強大起來,才能對抗壞菌對我們的影響。
氣短派:氣虛體質。臉色蒼白,說話、行動沒勁,容易感冒。
宜食用的食物:小米、黃米、黃豆、豇豆、蠶豆、豌豆、土豆、紅薯、山藥、胡蘿卜、香菇、鯽魚、鵪鶉、鵝肉、鴿蛋、割肉、羊肚、蓮子、菱角、猴頭菇、芡實、栗子、人參、黃鱔、蝦等。
不宜食用生蘿卜、檳榔、蕎麥、柚子等耗氣的食物。
這類人群愛感冒、發(fā)燒、記憶力下降、沒勁,總體來說免疫力下降,腸道菌群失調。而益生菌、益生元不光維護腸道健康,對提高免疫力也有很大幫助。李蘭娟院士指出,人類腸道菌群就好比一個熱帶雨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需要盡可能多的多樣性。而腸道微生態(tài)一旦被破壞,就會影響人體健康。對免疫力低下人群來說,更是如此。人體腸道內存在正常菌群,則腸道的黏膜上配置強大的免疫系統(tǒng)。
過敏派:特稟體質。容易海鮮過敏、雞蛋過敏、牛奶過敏、芒果過敏、花粉過敏、塵螨過敏……簡單說就是過敏體質。
宜食用烏梅、冬瓜、百合、薄荷、粳米等。
不宜食用蠶豆、牛肉、鵝肉、鯉魚、羊肉、蝦蟹、酒、辣椒、花生、芒果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
這類人群除了注意規(guī)避過敏原,同時也容易患上皮疹、過敏性鼻炎、哮喘、蕁麻疹等。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這類屬于過度免疫反應:即“免疫戰(zhàn)士”處于失調、亂打狀態(tài),誤把對人體無害的物質當“敵人”攻擊,導致過敏癥,如皮膚過敏、哮喘等,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如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多發(fā)性硬化癥、腎萎縮等。 腸是掌管免疫力約7成的最大的免疫器官。因此,改善腸道內環(huán)境,直接關系免疫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要改善這個方面,注意飲食營養(yǎng)是最有效的。多項研究也表明,腸道菌群組成越豐富多樣的人,其健康狀況也越好。多吃富含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粗糧和益生菌的食物如酸奶、豆豉、納豆等,或者適當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低聚果糖、菊粉等)、合生元(益生菌+益生元)制劑,對調節(jié)免疫力很有裨益。
健康派:平和體質。和諧生命的范本,身體比較健康。
健康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這類人群一定要保持住健康狀態(tài),不宜熬夜、吸煙、酗酒,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飲暴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平衡膳食 ,規(guī)律作息 ,適度進補,切勿濫用抗生素,和腸道菌群和平共處,維持一個多樣性的菌群系統(tǒng)。
其實九種體質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模式。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同時擁有這九種體質的特質。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即使體質相近,也要因人制宜。但是我們最應該搞明白的是,學會讀懂我們的身體,了解我們此時身體的特征及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預防疾病。(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王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