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qū)一,白天在戶外才會中暑
中暑跟人體所處環(huán)境的溫度、濕度、通風條件等相關,并不是只有在太陽下暴曬才會中暑。即使是室內如果環(huán)境高溫高濕、密閉無風,同樣容易導致中暑。老年人、慢病患者嬰幼兒、孕產婦、體型肥胖者等,都是室內中暑的高危人群。
正確措施:
一般情況下,夏季家中濕度以30%至50%為宜,在濕度、氣流都正常的情況下,居室適宜溫度在21至32℃之間。可通過使用空調或風扇調節(jié)室內溫度,或是在氣溫較涼爽的早晨和傍晚,以開窗通風的方式進行降溫。
誤區(qū)二,消暑主要靠空調
天熱時,很多人都離不開空調事實上,長期在空調環(huán)境中生活,人體溫度調節(jié)能力、免疫力都會降低,旦置于高溫環(huán)境中,反而更容易中–暑。
正確措施:
使用空調時,室內外溫度差以不高于10℃為宜。在進室內前10分鐘開啟空調,出門前10分鐘關閉空調,并開窗通風。盡量避免空調冷風直吹,必要時可以安裝擋風板。
誤區(qū)三,喝冷飲更消暑
喝冷飲只會產生片刻的涼爽感及短暫的心理安慰,并不能真正消暑。同時,過度依賴冷飲,不僅會使身體的降溫機制受到干擾,也會導致機體自身散熱能力下降,還會對腸胃功能產生不良影響,引起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問題。
正確措施:
飲用溫開水(20至25℃)可促進人體排汗,將體內熱量帶出,達到消暑降溫的目的。出汗較多時可適當補充一些鹽水,彌補人體因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另外,夏季人體容易缺鉀,從而感到倦怠疲乏,含鉀的溫茶水也是極好的消暑飲品。
誤區(qū)四,大量喝水更解渴
突然大量喝水會反射性加大出汗增加鈉、鉀等電解質的損失,讓量,圳人產生越喝越渴的感覺。此外,喝水太猛甚至可能造成人體電解質紊亂引發(fā)頭痛、水腫、血壓升高、心率減慢等情況。
正確措施:
建議采用勻速、小量、間斷的補水方式,小口喝、緩慢咽。每次喝水100至150ml為宜。如果覺得不夠解渴,過3至5分鐘后可再喝一點。體力勞動或爬山、跑步、游泳等運動后,即使口渴難耐,最好也先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后再喝,給身體一個緩沖時間。
誤區(qū)五,冷水澡的降溫效果更好
冷水澡會給身體制造一種“環(huán)境變冷了”的假象,讓身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因此冷水澡并不比溫水澡更降溫。此外,天氣炎熱,人體易流汗此時的皮膚毛細血管屬于擴張狀態(tài)若突然洗冷水澡,會刺激血管收縮引起不適,如出汗不暢、心悸、頭痛等情況。
正確措施:
洗澡的水溫控制在38至40℃比較適宜。如果的確需要用冷水降溫的話,推薦從四肢開始,讓身體有一個適應過程。
誤區(qū)六,穿化纖面料衣服更涼快
夏季人體出汗多,化纖面料的衣服雖輕薄,但吸水性、透氣性不好,皮膚很難通過汗液蒸發(fā)進行散熱,因此穿這類面料的衣服并不會使人感到更涼爽。
正確措施:
為了便于汗液蒸發(fā),夏季應穿吸水性、透氣性好的衣服,如棉、麻、絲等天然纖維制成的衣服。同時,考慮到對流散熱,穿寬松一些的衣服會更涼爽,如領子、袖口、褲腿等開口部分,不宜過瘦過緊以利于通風散熱。(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