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發(fā)展無法逆轉
“我常??吹桨V呆患者家人滿含辛酸的淚眼、憔悴的愁容、無助的背影?!北本┐髮W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孫永安告訴記者,癡呆特別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會從最初的記憶下降,逐漸發(fā)展到生活不能自理,在疾病進程中可能伴隨情緒、性格改變,精神行為異常,和身邊人失去交流。病情從輕到重會持續(xù)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患者簡單的日常生活,包括吃飯、穿衣、梳洗、如廁、洗澡、散步等瑣事都會成為照護者的巨大負擔。
10年前,孫永安接診過一位體檢患者,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癡呆癥狀,只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但顱腦磁共振成像檢查發(fā)現(xiàn)明顯的腦萎縮,特別是顳葉內(nèi)側及海馬萎縮,他向家屬發(fā)出預警——將來可能發(fā)展為癡呆。沒過多久,患者出現(xiàn)情景記憶能力下降,對近期經(jīng)歷的事經(jīng)常想不起來,就醫(yī)檢查確診為“早期癡呆”。漸漸地,患者變得越來越內(nèi)向,不像以前一樣愛在家庭群里分享文章和視頻。老伴兒訴苦說:“原來性格挺好的,現(xiàn)在變得特別易怒,總因為一點小事吵架?!边@一階段患者已經(jīng)進入中度癡呆,日常生活、視空間能力明顯下降,無法獨立完成乘坐公交、撥打電話、銀行理財?shù)然顒?,出門經(jīng)常找不到路,生活也要家人照顧。隨著病情發(fā)展到重度階段,除了吃飯、走路還能自己來,洗澡、出門、如廁等都難以獨立完成。老伴兒、女兒成了她眼里的陌生人,偶爾只認得接觸較多的兒子,晚上有時還鬧騰,總懷疑別人偷她東西、要害她。家屬坦言,這幾年照護壓力驟增,24小時都得有人盯著,兒子不得不放棄工作來照顧母親。
阿爾茨海默病屬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性病,一旦出現(xiàn)臨床癥狀,便不可逆轉,因此早期干預十分重要。如果能在未出現(xiàn)癥狀前采取措施,就可以按下暫停鍵。近日,兩款新藥的問世給早期干預阿爾茨海默病帶來了希望。6月26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和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均開出抗阿爾茨海默病新藥“侖卡奈單抗”處方,治療年費用約18萬元,引發(fā)社會關注。此外,另一款新藥“多納奈單抗”也經(jīng)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準上市。臨床研究顯示,兩款新藥均能將輕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能力下降速度減緩30%左右。孫永安表示,兩款藥物實現(xiàn)了早期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重大突破,能靶向清除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從病因上減緩阿爾茨海默病發(fā)展。
危險因素可以防范
孫永安表示,我國癡呆患者普遍就診較晚,治療效果欠佳,因此“防、診、治”都應提早一步。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著名的弗雷明漢隊列研究就證實:癡呆可以預防。近期,北京大學全球健康與發(fā)展研究所基于“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調(diào)查項目”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約半數(shù)新發(fā)癡呆病例可歸因于12種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受教育程度低、高血壓、肥胖、聽力損失、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飲酒、吸煙、抑郁、缺乏運動、社交少、糖尿病和空氣污染。其中,關系最大的5個因素是受教育程度低(11.3%)、抑郁(7.61%)、高血壓(6.43%)、吸煙(4.26%)和缺乏運動(3.77%)。
受教育程度低。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的總體認知能力會增加,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癡呆。除了提升學歷,經(jīng)常進行旅行、社交、藝術活動、閱讀或學習第二語言等信息豐富的活動,也有助保持認知和大腦健康。
抑郁。受到多種潛在心理或生理機制的影響,抑郁可能引發(fā)癡呆。一項納入6萬余名參與者,隨訪2~17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抑郁癥是癡呆的危險因素。復旦大學研究團隊對30萬余名50~70歲參與者隨訪11.9年發(fā)現(xiàn),與健康對照組相比,患抑郁癥的群體癡呆發(fā)病率增加51%。
高血壓。中年高血壓與晚年癡呆風險增加相關。英國牛津大學研究證實,高血壓會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加劇腦血管慢性損傷,增加癡呆風險。美國維克森林大學醫(yī)學院對近萬名50歲以上高血壓患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嚴格控制血壓的人,癡呆風險降低15%,輕度認知障礙風險降低19%。
吸煙。吸煙會對腦血管和腦細胞造成傷害?!读~刀》發(fā)布的報告顯示,5%的癡呆病例發(fā)生與吸煙有關。二手煙同樣有害,在55~64歲女性中,二手煙暴露與更多的記憶退化相關,暴露時間越長,風險越高。
缺乏運動。運動不足是目前所有人群面臨的普遍問題。美國《神經(jīng)病學》雜志刊登研究顯示,年輕時缺乏中高強度體育鍛煉的人,25年后大腦發(fā)生病變的風險高出47%。
孫永安表示,這項針對中國人群的新研究提示,預防和延緩癡呆要特別重視12種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除了個人要加強自身健康管理外,政府也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比如出臺改善教育機會的政策,增加公共教育資金,促進成年人繼續(xù)學習,減少弱勢群體教育障礙;加大公共衛(wèi)生投入,推進全民健身,鼓勵戒煙戒酒,保持健康飲食;增加篩查計劃,及早發(fā)現(xiàn)和干預抑郁癥,擴大健康保險覆蓋范圍,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初級保健。
做好九點降風險
“危險因素越少,癡呆風險越低?!睂O永安提醒,如果能控制好9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就可延緩或預防40%的癡呆病例發(fā)生。針對癡呆風險因素,建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終身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同內(nèi)容,才能對大腦形成正向刺激,可以上老年大學或培訓班,不要求學會,只求不斷接受新鮮事物。
心態(tài)積極。放松心情,避免過度緊張,有抑郁、焦慮情緒時,及時尋求親朋好友、心理醫(yī)生的幫助。
控制指標。高血壓會加速癡呆進展,建議將血壓控制在13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遵醫(yī)囑合理用藥,保持血糖平穩(wěn)。
堅持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或75分鐘高強度運動,可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太極拳、八段錦、走路、跑步等有氧運動。彈琴、敲鍵盤、撿豆子等手部運動也可有效刺激特定腦部區(qū)域,有助預防和延緩癡呆。
避免傷腦。煙草、酒精、外傷、睡眠不足都是傷害大腦的“元兇”,因此要積極戒煙戒酒;老人要避免摔倒,以防頭部受傷;存在睡眠和腦血管病,要及早治療。
保護聽力。聽力下降會影響老人的空間定位能力及言語識別能力,發(fā)現(xiàn)聽力問題應及時到專業(yè)機構就診,通過藥物治療、聽覺輔助技術、聽覺康復訓練等方式改善聽覺功能,延緩聽力損失。
控好體重。65歲前體重指數(shù)[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應控制在18.5~23.9,65歲以上人群則不宜太瘦,如果體重有明顯減輕趨勢應重視。
融入圈子。退休后要避免乏味單調(diào)的生活,每天都要走出家門活動。
飲食健腦。飲食要均衡,適量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豆制品、魚等。
]]>被稱為“腦海中橡皮擦”的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發(fā)病機理不清且無法治愈的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為最常見的癡呆類型。當前,它已躍升為我國第五大死亡原因。患者隨著病情發(fā)展,不僅記憶力下降逐漸加重,甚至工作和生活能力也會進行性喪失,給患者自身、照料者及社會醫(y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擔。也因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在疾病管理中至關重要。
然而,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并不容易。2023年10月,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團隊發(fā)表研究,分析約20萬初級保健醫(yī)生數(shù)據(jù),估計有99%未能診斷出輕度認知障礙(介于認知正常和阿爾茨海默病的中間階段)。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之所以就診率低、漏診率高,一是因為患者早期癥狀與正常老化難以區(qū)分,可表現(xiàn)為輕微的記憶、語言或視空間障礙,或情緒波動、個性改變等,且疾病發(fā)展緩慢。二是人們相關知識水平、病癥理解不足。三是基層與高級醫(yī)療機構的水平和醫(yī)療壓力不均衡,基層醫(yī)療機構的篩查方法存在敏感性和特異性不足。
放眼全球,完善的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基于人群的篩查計劃、生物信息學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研究領域的資金支持等,都是影響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的重要因素。過去數(shù)十年間,歐美發(fā)達國家布局眾多隊列與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作,對阿爾茨海默病預防診治展開研究,如美國“弗明漢隊列”等。
近年,我國在認知障礙診療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隨著我國科技創(chuàng)新2030重大項目“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啟動,我們團隊與各大研究中心聯(lián)手推動構建針對國人的健康衰老社區(qū)隊列,致力于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預防、診斷及治療貢獻本土化數(shù)據(jù),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診療策略。
與此同時,我國通過影像、腦脊液和血液生物標志物等先進檢測手段,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準確性。新藥侖卡奈單抗等抗Aβ免疫療法的獲批,意味著我們獲得對抗疾病的新利器。臨床診療實踐中,阿爾茨海默病疾病管理模式轉變?yōu)橐曰颊邽橹行牡膫€體化診療路徑,將疾病診斷重點前移到癡呆前階段。此外,公眾相關認知水平有所提高,促進了就診率增長。多地社區(qū)衛(wèi)生中心特別設立認知障礙門診等,并建立與上級合作醫(y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優(yōu)化醫(yī)療服務。
阿爾茨海默病是基因及環(huán)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早發(fā)型主要與致病基因突變相關,晚發(fā)型主要與環(huán)境因素相關?!读~刀》雜志曾刊文稱,12種可調(diào)控的危險因素可增加患病風險,包括早年時期的低教育程度,中年時期的聽力損失、高血壓、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酒精濫用和肥胖,晚年時期的吸煙、糖尿病、抑郁、缺乏體育活動、社會孤立和空氣污染。
之前,我們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全面描繪癡呆可調(diào)控危險因素圖譜,發(fā)現(xiàn)積極干預可預防47%~72.6%的癡呆。研究提供了一個樂觀的前景:通過保持適度身體活動、樂觀的情緒、積極社交、控制慢性病等方式,更多人群能通過消除可調(diào)控危險因素來實現(xiàn)預防目標。
]]>該《共識》的制訂者之一、北京老年醫(yī)院精神心理二科主任、主任醫(yī)師呂繼輝表示,我國認知衰弱總患病率為5%~18%,其中男性為7%,女性為9%。主流觀點認為,認知衰弱是由基因、環(huán)境共同作用的結果,相關影響因素分為可干預和不可干預兩種,前者包括心理健康、運動、營養(yǎng)、腦血管病、睡眠和社會支持,后者包括年齡、性別和早年受教育情況。
心理健康。研究證實,老年抑郁患者的認知衰弱風險是正常老人的4倍。持續(xù)的抑郁癥狀會降低老人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阻礙其獲得必要的社會支持,增加認知衰弱風險。
運動。運動可以維持甚至改善多種生理功能,減緩老人身體衰弱的發(fā)生,對認知能力下降亦可起到延緩作用。較少參與運動的老人認知衰弱患病率明顯升高。
營養(yǎng)。一項薈萃分析顯示,老人的營養(yǎng)狀況越低,包括營養(yǎng)攝入總量不足和缺失特定營養(yǎng)成分,如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D、維生素E、蛋白質等,認知衰弱的患病率越高。
腦血管病。腦血管病及其危險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可影響腦血流循環(huán),進而影響認知功能。研究證實,高血壓病程為10年以上的老人,認知衰弱患病率是病程少于5年的9倍以上。
睡眠。研究表明,睡眠障礙是導致認知衰弱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與正常7~8小時睡眠時長比較,失眠和睡眠時間過長都與認知功能障礙相關。
社會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是認知衰弱的獨立保護因素,能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一項橫斷面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缺乏在認知衰弱患者中更為明顯。
呂繼輝表示,醫(yī)生會通過一系列量表評估老人的身體及認知功能,并輔以影像學和生物標志物檢查。老人在家可以初步自測是否存在認知衰退情況。身體衰弱方面可參考以下5個指標:1.體重下降,一年內(nèi)體重下降5公斤以上,或降幅大于原有體重的5%;2.步速下降,老年男性步速小于0.65米/秒,女性小于0.6米/秒;3.握力下降,老年男性握力小于22公斤,女性小于14公斤;4.活動度降低,老年男性每周活動消耗低于383千卡,相當于每周散步時間小于2.5小時,女性低于270千卡,相當于每周散步時間小于2小時;5.經(jīng)常無緣無故地感到疲乏、力不從心。如果老人存在3條以上,就可能存在身體衰弱。認知功能方面,老人的認知功能水平可大致分為3個層次,正常、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和重度認知功能障礙(癡呆),認知衰弱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容易出現(xiàn)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接受新事物能力變差等癥狀,但程度較輕,且日常生活能夠自理,如果干預及時,可能不會發(fā)展為癡呆。
認知衰弱的治療方法有很多,運動干預是最常用的一種,可改善患者的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zhí)行功能,提升肌肉力量、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具體方式包括抗阻訓練、太極拳、八段錦等。有研究表明,60分鐘/次、3次/周、持續(xù)24周的八段錦訓練可顯著改善腦血流流速,提升認知功能。認知訓練干預也是重要的治療方式,可借助任務設計,訓練患者的注意、記憶、邏輯推理等認知域。與單一項目比較,認知運動雙重訓練,如一邊散步一邊做計算題或構思小故事等,可激活大腦更多區(qū)域,更能改善認知衰弱。
呂繼輝提醒,認知衰弱的干預非常個性化,需要在綜合評估的基礎上,結合病因及目前的功能狀態(tài)制定,比如此前未接觸過太極拳的認知衰弱患者,晚年可能很難適應這種運動方式,更談不上借此進行康復治療,所以不存在通用方案,但老人若能積極配合治療,效果一般較好?!拔医釉\過一個78歲的老年喪偶患者,認知衰弱癥狀非常典型,我們給她制訂健康食譜;讓她用喜歡的方式增加運動量;要求其兒女每周至少跟老人通一次電話;鼓勵老人參加社區(qū)的繪畫小組,刺激認知、結識新朋友;遠程指導她在手機上玩益智游戲等。3個月后,患者體能方面指標都得到改善,認知評分基本恢復正常。所以,老人如果出現(xiàn)身體衰弱、認知功能下降的癥狀,一定要及時前往醫(yī)院就診,這樣才能盡快恢復健康。”
]]>先前的研究將早發(fā)性癡呆風險增加歸因于受教育程度低、心血管狀況不佳、抑郁和酗酒等因素,但相關性并不一致,且研究人群很小,通常只有幾百人。為擴大人群規(guī)模,新研究納入了英國生物銀行35605名65歲以下人群的數(shù)據(jù)。對遲發(fā)性癡呆、早發(fā)性癡呆相關危險因素進行系統(tǒng)性回顧后,研究人員納入近40個潛在因素,分別是社會人口因素(教育、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性別)、遺傳因素(載脂蛋白E相關基因)、生活方式因素(體育活動、飲酒、酒精使用障礙、吸煙、飲食、認知活動、社會孤立和婚姻)、環(huán)境因素(氮氧化物、顆粒物、農(nóng)藥和柴油),血液標記物(維生素D、C反應蛋白、估算腎小球濾過率、白蛋白)、心臟代謝因素(中風、高血壓、糖尿病、低血糖、心臟病、房顫和阿司匹林使用情況)、精神因素(抑郁、焦慮、苯二氮卓類藥物使用、譫妄癥和睡眠問題),以及其他因素(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類風濕關節(jié)炎、甲狀腺功能障礙、聽力障礙和握力)。
研究人員經(jīng)過9年隨訪,發(fā)現(xiàn)早發(fā)性癡呆與以下15個風險因素相關,據(jù)估計全球每10個癡呆癥病例中就有4個是上述因素造成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而且男性高于女性。
① 受教育程度低
② 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
③ 攜帶載脂蛋白E相關基因(遺傳相關)
④ 完全不飲酒
⑤ 酒精使用障礙(酗酒)
⑥ 社會隔離(獨居,不愿與人交流)
⑦ 維生素D缺乏
⑧ 聽力障礙(聽力損失、耳聾)
⑨ 中風
⑩ 糖尿病
? 心臟病
? 抑郁癥
? 握力下降
? 直立性低血壓
? C反應蛋白水平高
其中,前12個因素可使風險增加1.53~3.25倍。握力下降與早發(fā)性癡呆的關系較弱,可能是“反向因果”關系,意思是機體在表現(xiàn)出明顯的癡呆癥之前,已出現(xiàn)先兆癥狀,易被誤認為危險因素。此外,在基線后3年或更長時間中,直立性低血壓、C反應蛋白水平高與早發(fā)性癡呆的關聯(lián)性減弱了。
研究人員強調(diào),上述因素中很多都是“可改變因素”,首次表明人們可通過采取行動,比如改善生活方式、積極檢測疾病進展、管理慢性壓力、治療抑郁癥等,降低患上早發(fā)性癡呆癥的風險。
以①②為例,受過良好教育或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人常不可避免地要多用腦,從而使大腦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因此,生活中不要將自己局限于機械的工作和被動的休息,養(yǎng)成多閱讀的習慣、學習新事物(比如一門新語言、繪畫),有助激發(fā)大腦產(chǎn)生新的神經(jīng)連接,促進記憶力提升,預防早發(fā)性癡呆。
以④⑤看來,與不飲酒者相比,適量飲酒的早發(fā)性癡呆風險降低了28%,飲酒似乎具有保護作用。針對此現(xiàn)象,研究第一作者、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史蒂維·亨德里克斯表示,這可能是由于“健康飲酒者效應”,即不飲酒是由于參試者健康狀況不佳或服用藥物需戒酒,或本身是多年過量飲酒后的“戒酒者”。因此,不飲酒的人仍不推薦飲酒,愛飲酒的人盡量減少飲酒量或戒酒。
對于⑥來說,“獨行獨居”對大腦健康顯然無益,社交中的交流溝通、思考對大腦來說是正向促進,言語對大腦活動也是強有力的刺激。此外,有效、和諧的溝通可帶來積極的情緒,也是預防抑郁癥的很好方式。
維生素D缺乏的最主要原因是曬陽光少,可通過增加戶外運動、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等方式進行改善;存在聽力障礙的人群,可進行手術矯正或佩戴助聽器。
當下,中風、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的患病率逐漸年輕化,且常會同時出現(xiàn),只要患者積極遵醫(yī)囑治療,便可降低早發(fā)性癡呆的患病風險。
直立性低血壓是指一個人在躺著或坐著后起身時感到頭暈甚至昏厥,這表明流向大腦的血液不足。當血管收縮調(diào)節(jié)不良、動脈血管硬化或心臟彈性變差時,可能發(fā)生這種情況。為防止直立性高血壓,從一開始就要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
規(guī)律運動也非常重要,不僅能加速血液循環(huán),減輕直立性低血壓,還能彌補握力下降問題。握力低通常表明肌肉無力,雖然腦力、體力往往分開說,但兩者相輔相成,加強肌肉鍛煉對大腦也有良性刺激。
C反應蛋白水平高,可表明體內(nèi)有潛在或明顯炎癥,可增加各種疾病的患病風險。為降低炎癥水平或消除炎癥,需盡快治療現(xiàn)有炎癥灶,即使是牙齒酸痛、皮膚炎癥。此外,甜食、高脂肪食物可促進機體炎癥的發(fā)生,需減少攝入;新鮮蔬果、漿果可降低炎癥水平,可適量增加攝入。
]]>這項大腦護理評分表主要反映一個人在12個與健康相關因素上的表現(xiàn),涉及身體、生活方式和社會情感三個方面。該量表的總分為21分,如果自測得分在0~9分之間則歸為低分組、10~13分為中間組、14分以上為高分組;得分較高的參與者在未來患癡呆癥的風險較低。
研究人員通過調(diào)查2006~2010年英國生物銀行研究開始時近40萬名40~69歲參與者的大腦護理評分,與12年后他們是否患有癡呆癥等的關系,來驗證這個量表。結果顯示,得分每增加5分,年齡小于50歲人群患癡呆風險降低59%,50~59歲人群患癡呆風險降低32%,59歲以上人群則降低8%。如果測試者總分能提高5分,則被認為其大腦護理取得了實質性的改善。正因如此,提高5分可作為測試者改善的初始目標。具體來看,中老年人群可分別重點關注以下幾點,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主任醫(yī)師孫永安一一做出解釋。
59歲及以下人群可重點關注:膽固醇、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血壓、壓力、吸煙、飲酒。比如可通過控制“膽固醇+身體質量指數(shù)+飲酒”的組合,來實現(xiàn)加5分的目標。
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癡呆相關。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越高,血管性癡呆風險越高。中年時期患高膽固醇血癥可使遲發(fā)性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生幾率增加2~3倍。建議人們定期篩查血脂,并在必要時遵醫(yī)囑服用他汀類降血脂藥物。
身體質量指數(shù)。該指標過低或過高都可能影響大腦健康。美國北加利福尼亞州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若身體質量指數(shù)在30及以上,患癡呆風險增加74%,與正常體重者(身體質量指數(shù)在18.5~25)相比,超重者(身體質量指數(shù)在25~29.9)患癡呆的風險增加35%,尤其是中年肥胖患癡呆風險更大。
飲酒。研究表明,頻繁、大量飲酒與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發(fā)作和加重有關。大量飲酒會加速大腦萎縮,增加淀粉樣蛋白沉淀斑塊,導致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有毒蛋白沉積。
血壓。中年患高血壓與晚發(fā)型癡呆相關。在各種類型癡呆中,血壓對血管性癡呆的影響比阿爾茨海默病更大。建議遵醫(yī)囑用藥,以控制血壓。
壓力。持續(xù)高強度壓力容易讓人抑郁,而抑郁可能引發(fā)睡眠問題和行為障礙。當感覺壓力過大時,需調(diào)整心情,堅持運動,多接觸陽光,多參加社交;必要時需及時尋求專業(yè)幫助。
吸煙。大量研究顯示,吸煙與癡呆相關。吸煙可增加心血管病發(fā)生風險,引起氧化應激反應,導致腦損傷。如果吸煙者立即戒煙,在戒煙一年以后,患心臟病的風險將降低50%。越早戒煙,成功率越高。
59歲以上人群可著重關注:血糖、飲食、社會關系以及生命意義這幾項指標。
血糖。糖尿病患者發(fā)生阿爾茨海默病風險會增高。2015年歐洲糖尿病協(xié)會年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偏高,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患病風險;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比血糖控制良好人群,罹患癡呆的風險要高50%。建議平時盡可能保持空腹血糖在4.4~6.1毫摩爾每升;除吃藥控制外,也要通過飲食和運動來穩(wěn)定血糖。
飲食。除表格提供的飲食建議,孫永安表示,堅持“推遲神經(jīng)元退化的地中海飲食干預”,可將健康老人的認知障礙風險降低30%~35%。該飲食主要由十種食物組成,包括綠葉蔬菜、其他蔬菜、堅果、漿果、豆類、全谷物、魚、家禽、橄欖油,另外限制攝入紅肉、黃油和人造奶油、奶酪、糕點和甜食、油炸食物和快餐。
社會關系。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由于失去了原來的工作和社交圈,會逐漸產(chǎn)生孤獨感。美國密歇根大學曾發(fā)表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與他人聊天100分鐘,就可提高記憶力;一項在英格蘭69家養(yǎng)老院進行的為期9個月的試驗也表明,每天與癡呆癥患者聊天10分鐘,可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建議老年人多參加社會活動,比如上老年大學或做公益,多交新朋友;同時也可與家人、老朋友等多交流。這樣當他們面對壓力或困難時,將更容易獲得幫助。
生命意義。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此前發(fā)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在生活中感受到目標感或意義感,可降低患癡呆癥風險。建議老年人平時嘗試設立一定的生活目標,因為追逐目標的過程會讓人覺得自己在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不過需注意,設立目標不要超過能力范圍,否則可能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挫敗感,從而喪失自信。
另外,中老年人群都需關注有氧運動和睡眠。
有氧運動。任何體力活動均對認知功能下降有預防作用,有氧運動可延緩癡呆進展。建議在醫(yī)生的指導下評估心腦血管狀況,選擇合適的有氧運動,比如心肺功能好的人群可進行跑步、騎車等,較差人群可選擇相對舒緩的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等;一周3次,每次50分鐘。
睡眠。多項研究表明,睡眠質量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lián)。健康的睡眠有助于大腦清除代謝產(chǎn)物和有害蛋白質,如β淀粉樣蛋白,它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如果睡眠不佳,建議多運動、保證健康飲食,或者通過睡前泡腳等方法進行改善;如果長期存在睡眠障礙,應及時就醫(yī)進行評估與治療。
研究人員表示,至少有40%的癡呆癥是可以預防的。孫永安補充道,受教育程度低、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聽力障礙、抑郁癥、空氣污染等,也是誘發(fā)癡呆的危險因素,平時應予以重視并早防早控。
]]>目前,我國至少有5000萬老人患有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人數(shù)超過1000萬,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shù)字將超過4000萬。
1.癡呆與阿爾茨海默病有何區(qū)別?癡呆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有很多類型,如腦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等。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癡呆,是癡呆最常見的類型,占到50%~70%。該病起病隱匿,最典型表現(xiàn)是進行性記憶下降,也可伴隨語言、執(zhí)行、視空間功能下降和行為異常等癥狀。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呈年輕化趨勢。數(shù)據(jù)表明,首次確診阿爾茨海默病的人群中,年齡在60~79歲的人群占比最高,為62.1%。值得注意的是,60歲以下發(fā)病患者在調(diào)查中占到21.3%,相較國際上報道的早發(fā)型阿爾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在我國發(fā)病越來越年輕化。
2.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病因?蛋白質異常積聚。當前,學界普遍認為,在患者大腦中,β-淀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異常聚集形成斑塊,具有毒害神經(jīng)元及破壞神經(jīng)傳導的作用,可緩慢破壞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另外,一種稱為Tau蛋白的蛋白質也會發(fā)生異常聚集,形成纖維纏結,進一步干擾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兩者的異常沉積可導致患者腦功能失調(diào)。
遺傳因素。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家里有直系親屬患癡呆類疾病,后代風險要比正常人高2~4倍。
年齡。60歲以上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患病率增加1倍。
性別。65歲以上女性患病風險,約是同齡男性的3倍。
其他可控危險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尚有多種可控危險因素,2022年《柳葉刀》雜志列出12種危害大腦的因素:受教育水平、高血壓、聽力障礙、吸煙、肥胖、抑郁癥、缺乏身體活動、糖尿病、低社交接觸、過量飲酒、腦部受損、空氣污染,這12種因素占據(jù)了40%癡呆的發(fā)病原因。
3.阿爾茨海默病有哪些發(fā)展階段?從出現(xiàn)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癥狀開始,大致經(jīng)歷以下3個階段。
輕度。輕度癥狀一般在發(fā)病后的1~3年,表現(xiàn)為日常事務的記憶力和時間、地點的定向能力減退,思維分析、判斷能力、計算能力也有所降低。但過去熟悉的工作或技能有時還能維持,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同時,還可能有抑郁、焦慮、淡漠、容易發(fā)脾氣等精神癥狀。
中度。中度阿爾茨海默病一般在發(fā)病的2~10年,患者的近期、遠期記憶都有受損。語言功能和理解力下降,常找不到合適的詞語來表達,易重復同樣動作和話語(如反復做同一件家務或重復講述往事),愛編造故事,讀寫困難。此外,還可能出現(xiàn)懷疑老伴出軌、懷疑別人(甚至子女)偷自己的東西、妄想等精神行為方面的癥狀。
重度。一般在發(fā)病后的8~12年,表現(xiàn)為嚴重癡呆狀態(tài),各項功能均嚴重受損,喪失溝通能力、活動能力減退,慢慢臥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飲食困難,生活完全依賴護理。這一時期老人往往會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褥瘡(壓瘡)、肺炎等并發(fā)癥。
4.如何確診阿爾茨海默?。磕壳?,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及特異性的分子標記物檢查,即先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做出癡呆的診斷,然后了解病史、病程,進行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合特異性的分子標記物檢查,對病情進行綜合分析,排除特殊原因(如梅毒)引起的癡呆后,才能得出阿爾茨海默癥的臨床診斷。確診過程中,主要包括神經(jīng)心理評估、血液檢查、腰穿和PET-CT等檢查。
5.阿爾茨海默病如何治療?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沒有“靈丹妙藥”,而是需要結合患者病情,對病情進行專業(yè)評估,選擇針對性的治療和干預方案。主要手段包含以下兩種。
藥物治療。目前,可治療癡呆癥狀的藥物有5種,其中3種為膽堿酯酶抑制劑 (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加蘭他敏),1種為NMDA受體拮抗劑(美金剛),還有1種復合制劑。膽堿酯酶抑制劑能適度穩(wěn)定或減緩認知、生活、行為等能力的退化;NMDA受體拮抗劑與膽堿酯酶抑制劑(尤其是多奈哌齊)聯(lián)用,可治療中重度阿爾茨海默病,一定程度上能延緩認知退化,延長日常生活能力中的獨處時間,改善行為癥狀;長期聯(lián)用還能降低患者進入療養(yǎng)院的風險。
不過,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是短期改善癡呆癥狀,并不能治愈疾病。今年,首款抗Aβ疾病修飾藥物(DMT)獲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批準,未來臨床治療上將迎來新的轉機。
非藥物治療。包括多感官刺激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等,非藥物治療能夠幫助延緩腦功能衰退、認知記憶能力下降、保持一定社會功能。
6.如何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由于目前在醫(yī)學上沒辦法逆轉甚至終止阿爾茨海默病,因此早期識別和預防疾病非常重要??偟膩碚f,只要能控制好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抽煙、低教育水平和心血管病這七個重要危險因素,有望減少1/3老癡發(fā)生。
對于已經(jīng)罹患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時,主要應當著眼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險因素。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煙限酒、保持合理飲食習慣、體育鍛煉、控制體重、積極進行認知訓練、樂于社交、學習樂器/外語等,可通過增加認知儲備能力對抗阿爾茨海默病的出現(xiàn)。此外,這類患者應遵醫(yī)囑服用一些控制血管危險因素的藥物,如降壓藥物、他汀類降脂藥等。
7.患者家人應如何照護?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一定要遵循以長輩為中心原則和認可原則。此外,照顧者也要注意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身心。具體建議包括:首先,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早就醫(yī)、早診斷、早治療,有效減輕照護的壓力;學會了解相關資訊和服務,如居家服務、社區(qū)日間中心等,適時安排暫托服務;針對阿爾茨海默病晚期患者,照護的好壞決定患者生活質量,可以尋找專業(yè)機構進行照護。
]]>研究人員共調(diào)查了8823名歐洲裔和2738名非洲裔美國人,參與者當時平均年齡為54歲,分別報告了他們7個健康因素的水平??偡謴?~14分不等,0分代表最不健康,14分代表最健康。歐洲裔平均得分8.3分,非洲裔平均得分6.6分。根據(jù)遺傳風險得分,歐洲裔參與者被分為5組,非洲裔參與者被分為3組。遺傳風險最高的人群,至少有1個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基因變體(APOE e4),27.9%的歐洲裔攜帶該基因變體,非洲裔中有40.4%的人攜帶。風險最低的人群擁有APOE e2基因變體,該基因變體與降低癡呆風險有關。研究人員追蹤了30年,到研究結束時,在歐洲裔美國人中觀察到1603例癡呆癥,非洲裔美國人中觀察到631例。研究發(fā)現(xiàn),歐洲裔人群中,生活方式因素得分最高者,患癡呆癥的風險較低,評分每增加1分,患癡呆癥風險就會降低9%。與生活方式因素評分低者相比,中等和高類別遺傳風險組的人,癡呆風險分別降低30%和43%。非洲裔人群中,與生活方式因素評分低的人相比,中度和高度類別遺傳風險組,癡呆風險分別降低6%和17%。
“該研究追蹤了30年,具有很強的可信度。研究證實,即使有癡呆遺傳基因的人,通過調(diào)整生活方式也能有效降低癡呆風險。”北京老年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主任劉曉紅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老年癡呆是與年齡相關的疾病,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80歲以上老人每5位中就可有1位癡呆患者。而且,老癡發(fā)病隱匿,不易引起注意,患者確診時往往已是中晚期。雖然說老癡是一個漸進、不可逆的過程,但該研究證實,如果在中青年階段就開始調(diào)整生活方式,能提前預防,進而推遲老癡的發(fā)生。
研究中給出的7種保護血管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通過減緩腦動脈硬化的形成,預防腦組織缺血缺氧引發(fā)的腦功能下降,進而減緩癡呆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具體建議大家做到以下七點:
1.堅持中高強度運動。每天保持30~60分鐘有氧運動,有助提高心腦血管系統(tǒng)有氧供能。中青年人應以跑步、騎行等運動為主,老年人可根據(jù)自身狀況,進行慢跑、散步、打太極拳、游泳等中低強度有氧運動。頻率控制在每周3~5次,慢病人群最好在醫(yī)生指導下制定鍛煉計劃。
2.吃點健腦飲食。健腦飲食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兩種模式,更關注能改善腦健康的食物。要求每天至少吃三份全谷物主食、一份蔬菜,每隔一天吃一次豆類,每周至少吃兩次禽肉、漿果類水果,每周吃一次魚。同時,限制紅肉、油炸食品等不健康食物的攝入。
3.保持健康體重。年輕人體重指數(shù),即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要控制在18.5~23.9,老人應控制在20~26.9。
4.盡早戒煙。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結的100條戒煙理由中提到,每天只吸幾支煙、偶爾吸煙或接觸二手煙,都會增加心臟病風險;煙草會損害心臟動脈,引起斑塊積聚,最終導致心臟病和中風。所以,建議盡早戒掉這個傷血管的壞習慣。
5.保持理想血壓。高血壓是血管健康的主要風險因素,一般人群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糖尿病患者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
6.控制膽固醇。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35歲膽固醇、血糖就異常,未來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會大幅升高。血脂異常人群的控制目標為小于1.8毫摩爾/升;40歲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膽固醇應控制在≤2.6毫摩爾/升;中低風險人群控制在≤3.4毫摩爾/升。
7.降低血糖。一般來說,理想的血糖應是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餐后血糖≤7.8毫摩爾/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可適當放寬到≤7毫摩爾/升,餐后血糖≤10毫摩爾/升。
]]>癡呆,控好輕度認知障礙最關鍵
“癡呆癥是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最大健康挑戰(zhàn)之一?!迸淼f,我國癡呆癥總體患病率超6%,包括卒中等引起的血管性癡呆,由外傷、腦積水、肝性腦病等引起的癡呆,以及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代表的萎縮性癡呆。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這個數(shù)量居世界之首,未來30年患病人數(shù)將持續(xù)增長。
癡呆有三大臨床癥狀:一是認知功能下降;二是日常生活能力受損;三是精神行為異常癥狀。癡呆是一個致殘性疾病,不僅影響壽命,還可能導致患者喪失買菜等基本生活能力,影響生活質量。癡呆又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長期治療會讓患者家屬和社會承受巨大的照護和經(jīng)濟負擔。再加上癡呆患者易走失,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的早期識別、干預對于延緩或阻止癡呆的發(fā)生、發(fā)展極為重要。腦疾病導致的認知功能下降,如果社會功能相對良好,經(jīng)他人提醒或協(xié)助,仍能獨立生活,就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這是一種從健康到癡呆的過渡狀態(tài),包含多種轉歸可能,既可穩(wěn)定或好轉,也可能進展為癡呆。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輕度認知障礙的患病率為15.54%,約有3877萬人。彭丹濤告訴記者,他之前接診的一位50多歲的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原本維持著較好的認知和社會功能,甚至已經(jīng)恢復到能工作的狀態(tài),但因擅自停藥,錯過了最佳的干預治療時期,生活能力明顯下滑,如今還需要家人照料。
彭丹濤表示,預防癡呆一定要趁早開始。低教育水平、高血壓、肥胖癥、抑郁癥、缺乏運動、聽力障礙、吸煙、糖尿病、缺乏社交、過量飲酒、頭部受傷和空氣污染,是預防癡呆可改變的12個危險因素。有研究顯示,控制上述危險因素,可延遲或預防40%的老年癡呆癥病例。有聽力障礙的人群應盡早佩戴助聽器,若出現(xiàn)認知障礙,一定要及時診治干預,遏制其進展為癡呆。目前,尚無有效方法可以逆轉或阻止癡呆的進展,所以做好全病程管理尤為重要,切不可半途而廢,甚至放任病情不管。
卒中,由“慢”變“急”重在預防
卒中,又稱急性腦血管病,俗稱“中風”,是一種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fā)率的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shù)據(jù)顯示,卒中是全球導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導致殘疾的第三大原因?!吨袊渲袌蟾?020》顯示,卒中是我國第三位死亡原因,也是2019年我國傷殘調(diào)整生命年(包括因早死所致的壽命損失年和疾病所致傷殘引起的健康壽命損失年)的首要原因。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卒中患者發(fā)病年齡早10年,疾病負擔更重。
彭丹濤表示,卒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致使血管狹窄,繼發(fā)血管內(nèi)血栓,導致大腦血流灌注不足,神經(jīng)元壞死,最終出現(xiàn)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若不能在4.5小時內(nèi)溶栓,24小時內(nèi)大血管取栓,致殘致死風險極高。此后,患者還需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等藥物進行常規(guī)抗動脈粥樣硬化治療,抗血管內(nèi)繼發(fā)血栓治療。預防卒中要根據(jù)個人情況分級管理:1.零級預防。這類人群沒什么疾病,但可能有潛在的高血壓或高血糖等危險因素,需通過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積極運動和低鹽低脂的均衡飲食,預防高血壓、糖尿病、抑郁等疾病。2.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這類人群已有明確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引發(fā)卒中的疾病因素,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外,還要積極治療相關疾病,控制病情。3.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這類人群已發(fā)生過卒中,重點是防復發(fā),長期應用阿司匹林和他汀來治療動脈斑塊的同時,要警惕“小中風”等卒中早期信號。4.三級預防,又稱臨床預防。即正在發(fā)生卒中的患者,要及時治療恢復,積極參與康復治療,減少相關后遺癥。
帕金森,四大癥狀不容忽視
“帕金森綜合征不止是手抖,還可導致患者失去行走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痛苦不堪?!迸淼f,帕金森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是中腦黑質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出現(xiàn)障礙導致的運動性障礙,患者肢體運動會表現(xiàn)出僵硬、少動、震顫和平衡障礙四大典型癥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7%,帕金森病患者人數(shù)超300萬。預計到2030年,患者數(shù)將達500萬人,幾乎占到全球患病人數(shù)的一半。
得了帕金森,如果不及時控制,隨著疾病的進展,會導致患者語言、活動能力受限,顯著降低個人社會功能和生活質量,導致高殘疾率和護理需求,以及護理人員的壓力和負擔。彭丹濤表示,帕金森危險因素有四點:一是年齡。研究發(fā)現(xiàn),帕金森病的發(fā)病與年齡密切相關,發(fā)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二是遺傳。帕金森病患者中有5%~10%的人有家族史,有家族病史和攜帶LRRK2型基因者,更容易得帕金森。三是不良習慣,如吸煙、酗酒。四是接觸毒害環(huán)境,例如接觸除草劑、殺蟲劑等會增加患病風險。
彭丹濤提醒,目前帕金森病無法完全治愈,早發(fā)現(xiàn)就能為患者贏得寶貴的治療時間。早期對帕金森進行規(guī)范治療和全面管理,或可減輕運動障礙癥狀,讓患者恢復走路、活動等正常的生活自理行為。到了晚期,長期藥物治療效果明顯減退的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包括神經(jīng)核損毀術和深部腦刺激。此外,帕金森患者還應該進行語言、進食、行走和各種日常生活的訓練和指導,以提高生存質量。
心身疾病,常與其他疾病互為因果
心身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卻以軀體癥狀表現(xiàn)為主的疾病。通俗地說,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病情變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彭丹濤表示,近年來,人群心身疾病總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老年人更是患心身疾病的重點人群。粗略估計,60%~70%的老年疾病都屬于心身疾病。以常見的焦慮抑郁為例,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焦慮癥狀檢出率為12.2%;我國60~69歲老年人群抑郁癥狀的流行率為22.3%,70~79歲為25.0%,80歲以上為30.3%。從臨床上的具體??苼砜矗到y(tǒng)心身共患病最為突出,其次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身疾病,再次是心血管病??梢钥闯觯芏嘈纳砑膊『痛竽X健康密切相關。
此外,心身疾病作為一種共病,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常常與癡呆、卒中等疾病互為因果,惡性循環(huán)。有的老年人因癡呆、卒中、帕金森等慢性病引發(fā)了焦慮、抑郁情緒;有的老年人則因為情緒波動較大,導致血壓、血糖不穩(wěn),出現(xiàn)卒中;還有的因長期情緒不好,誘發(fā)了糖尿病、高血壓等,進而增加了癡呆風險。在一項包括57項研究結果的薈萃分析中,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中抑郁的總患病率為32%。
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身疾病,卻只治療軀體癥狀,就無法真正對癥下藥。防治焦慮、抑郁等心身疾病,早期識別是關鍵。老年人焦慮抑郁有幾點核心癥狀:興趣低,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提不起興趣,沒有主動做事的意愿;情緒低,總是悲觀,甚至情緒低落;精力不好,總覺得全身沒勁、疲乏無力。此外,還會有不明原因的頭暈、頭痛、耳鳴等軀體癥狀。如果老年人出現(xiàn)了上述癥狀,就應意識到可能出現(xiàn)心身疾病,應盡早干預治療。
]]>要說癡呆,我們首先要講講什么是認知。認知是人腦接受外界信息,經(jīng)過加工處理,轉換成內(nèi)在的心理活動,從而獲取或應用知識的過程,包括記憶、語言、計算、定向、理解、判斷、執(zhí)行、視空間等方面。認知功能中的一種或幾種受損,就稱為認知損害。如果認知損害導致了患者日常生活、社會交往或工作能力的明顯下降,就可以診斷癡呆了。
癡呆的診斷分為三個方面:確立是否為癡呆,判斷癡呆的程度和明確癡呆的病因。醫(yī)生會根據(jù)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xiàn)、認知檢查、必要的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做出判斷,這些都需要到專業(yè)的醫(yī)療機構進行。因此當我們發(fā)現(xiàn)身邊的親朋好友有了認知上的變化,最好能及時的帶他們到記憶門診或神經(jīng)內(nèi)科就診,以達到早診斷、早干預的目的。
人為什么會得癡呆呢?目前癡呆的病尚不清楚,但是專家們通過各種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可能導致癡呆的危險因素。由于目前還沒有可以改變癡呆疾病進程的藥物,因此,針對這些危險因素開展早期干預和預防,是降低或延緩癡呆發(fā)病的可行方法。
癡呆的危險因素可以分為可干預和不可干預兩大類。不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遺傳因素、家族史??筛深A的危險因素包括:心腦血管疾病、血壓、血脂、2型糖尿病、吸煙與飲酒、飲食、教育水平、體力活動與腦力活動、腦外傷、其他等等。本文我們重點說說如何通過飲食、教育水平、體力活動、腦力活動這四個因素預防或延緩癡呆。
目前有一種飲食方式,叫做地中海飲食,這是一種推薦食用魚類、水果蔬菜、橄欖油,適度飲用紅酒而較少食用紅肉的飲食方式,目前已被多個研究證實能夠降低癡呆的發(fā)病風險。此外,高教育水平會降低AD的發(fā)病風險,即使是攜帶了AD的易感基因,這種保護作用都持續(xù)存在,所以它的作用真的是不容小覷。中年時期規(guī)律的體力活動可以降低癡呆的發(fā)病風險,尤其是那些需要中等程度的努力并可明顯加快心律的中強度體育運動。醫(yī)生建議大家根據(jù)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每周進行3-5次。最后,通過參加各種增加腦力活動的項目,如打牌、閱讀、學習新知識等,都可以減少癡呆的發(fā)病風險。這種腦力活動還可以貫穿于其他多種日?;顒又?,包括社交活動、針織、園藝、演奏樂器等。中國傳統(tǒng)功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也可以保護認知。反過來說,社交活動的減少會增加癡呆的發(fā)病風險,尤其是獨居的老年人,社交活動減少,會大大增加癡呆的發(fā)病風險。(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腦病一科?康盛華)
參考文獻:
[1]田金洲.中國癡呆診療指南[M].2017年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8.
[2]賈建平.中國癡呆與認知障礙診治指南診治指南[M].2015年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6.
]]>疑問
所謂適量究竟是多少?
盡管不是人人都習慣于喝酒,但世界各地幾乎不存在沒有喝過酒的人。高興了要開懷暢飲,傷心了借酒澆愁,甚至有不少人,平日里也離不開酒,常常借著活血、保健的名義喝上一杯。
飲酒對于癡呆的影響也頗受人們的關注。隨著人類預期壽命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將會受到癡呆的困擾。據(jù)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癡呆癥的患病率將會增加3倍,患病人數(shù)將達1.35億,但飲酒與癡呆的關系還不太清晰[2]。
● 有一些研究提示,適量飲酒可能會降低癡呆風險,但所謂的“適量”究竟是多少?
● 許多研究僅僅探索了老年期飲酒量與癡呆之間的關系,但癡呆的發(fā)展是個緩慢的過程,以前喝的酒可不能一筆勾銷!
● 飲酒和癡呆之間撲朔迷離的關系,又是由什么機制所介導的呢?
這一系列疑問在先前的研究中并沒有被充分解答[3-6],這讓探索飲酒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系顯得頗為必要。
最近一項相關研究及其評論發(fā)表在了著名醫(yī)學期刊BMJ上[7-9]。這項研究兢兢業(yè)業(yè)找了近1萬人,勤勤懇懇觀察了23年,就為證明一件事給你看——喝酒喝太多,會把人喝傻!
老友相聚總愛喝上三兩杯?小心喝太多,以后老朋友都不認識了喲!
證據(jù)
喝太多酒會把人喝傻!
這項發(fā)表在BMJ上的研究基于Whitehall II隊列的數(shù)據(jù)。這一研究納入了1萬多名英國的公務員,這群公務員在1985-88年研究開始時還是35-55歲的叔叔阿姨,從那時候起研究人員就不斷地隨訪他們的飲酒量,直到2015-16年這群叔叔阿姨都變成63-86歲的爺爺奶奶,2017年研究正式結束時一共隨訪了8次。
在1萬多名公務員中,近2000人沒能“堅持”到最后,親眼看著這篇文章出爐。不過,“堅持”到現(xiàn)在的9000多名爺爺奶奶們也不是各個都能讀懂這篇文章了——在平均隨訪了23年之后,其中有397人患上了癡呆。正是他們,讓我們有機會一窺飲酒與癡呆之間的關系。
結果顯示,年齡大、女性、受教育程度低、職業(yè)地位低與較大的癡呆風險有關;女性、非白人以及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低的人更可能戒酒,其心血管代謝指標更糟糕。每周飲酒在1-14個單位(1單位=10ml/8g酒精)的人更喜歡喝葡萄酒,而每周飲酒量在14個單位以上的人則更偏愛啤酒。
小酌不一定怡情:喝得越多,人越容易癡呆[6]
研究中,根據(jù)英國的飲酒指南[10]將這些人群分為戒酒者、每周飲酒1-14個單位的適量飲酒者以及每周飲酒超過14個單位的過量飲酒者。在調(diào)整了各項因素之后發(fā)現(xiàn),在過量飲酒的人群中,中年時期每周飲酒量每增加7個單位,其老年期癡呆風險就會較適量飲酒者增加18%(HR 1.18,95%CI 1.04-1.4)。50歲、60歲、70歲,全程無死角地讓人更容易癡呆。
評價酒精依賴程度的CAGE評分滿分為4分,分數(shù)越高代表對酒精越有依賴[11],其升高與癡呆風險也顯著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評分在2分以上的飲酒者與0分的參與者相比,癡呆風險幾乎翻番(HR 1.98,95%CI 1.15-3.38)。
如果曾有酒精相關疾病入院經(jīng)歷,顯然也代表參與者更愛喝酒,只要有過1次這樣的經(jīng)歷,那么他的癡呆風險就會接近別人的3倍(HR 2.95,95%CI 1.85-4.71)。顯然,每周超過14單位的過量飲酒可能會帶來神經(jīng)毒性。
另外,研究還提示想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過量飲酒的危害只不過是杯水車薪。不過神奇的是,完全戒酒者的風險,癡呆風險還是會較適量飲酒者更高(HR 1.45,95%CI 1.12-1.86)。
飲酒量與癡呆風險之間的關系雖然已經(jīng)明確,但其背后的機制卻還是一個謎。為了進一步探索連個背后的機制,研究人員確定了5種飲酒變化軌跡,包括長期戒酒者、飲用量減少、長期適量飲酒、飲用量增加和長期過量飲酒。
結果發(fā)現(xiàn),與長期適量飲酒的人群相比,長期戒酒者(HR 1.67,95%CI 1.26-2.23)、飲用量減少(HR 1.50,95%CI 1.04-2.16)、長期過量飲酒者(HR 1.39,95%CI 1.01-1.92)的癡呆風險均會增加。
而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心血管代謝疾病可能是隱藏在飲酒量喝癡呆風險之間的中介者。在沒有心血管代謝疾病的人群中,長期戒酒者的癡呆風險并沒有升高(HR 1.33,95%CI 0.88-2.02)。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可能會增加癡呆的風險[12,13]。因此,在整體的戒酒人群中,可能由于心血管代謝疾病的存在,導致了癡呆風險的升高(HR 1.47,95%CI 1.15-1.89)——難道要喝酒保護心血管來防癡呆?
雖然飲酒能不能通過保護心血管防癡呆還有疑問,但過量飲酒傷身還是有實錘。在過量飲酒者中,癡呆風險的增加與是否考慮心血管代謝因素無關(HR 1.16 vs 1.17),的的確確是每喝一口酒,就會離癡呆更近一點。
建議
沒事兒還是悠著點兒…
一會兒說喝太多酒癡呆風險蹭蹭往上竄,一會兒又說完全不喝風險也會增加,那么我到底喝不喝啦!
縱觀全球指南,只有限制飲酒量,沒有鼓勵大家喝酒的,更沒有鼓勵通過適量飲酒防癡呆的[14]。這一研究的第一作者、法國國立健康與醫(yī)學研究所流行病學家、倫敦大學學院副研究員Séverine Sabia同樣不鼓勵大家飲酒[9]。
研究認為,應當下調(diào)指南推薦的飲酒上限。前段時間,英國的飲酒指南[14]就將男性的每周飲酒量限制到了14個單位(140ml/112g酒精)。這一研究也支持這一調(diào)整,超過這一水平的酒精攝入將會通過一系列的途徑損傷大腦,包括導致大腦營養(yǎng)不良,乙醇的直接神經(jīng)毒性,增加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的發(fā)病率等[15-19]。
雖然適量飲酒可能對心血管系統(tǒng)有一定的益處,但相比于這些可能的益處,飲酒的危害更大——小酌不一定怡情,但大飲一定傷身——飲酒早已被證明與一系列的慢性病相關,包括癌癥、神經(jīng)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硬化等等。同時,飲酒還要為全球近4%的死亡以及4.6%的殘疾調(diào)整生命年的負責,其對于健康總體上有害[1]。
飲酒增加一系列疾病的負擔[1]
反觀中國的飲酒指南,其飲酒限制為女性15g/d較英國12g/d更高;男性限制為25g/d是英國的2倍還要多[14]。然而,很早就發(fā)現(xiàn)中國、日本、韓國等國的東亞人群其酒精代謝能力較差,其所帶來的顏面潮紅等急性過敏反應本就可能是為了防止我們過度飲酒的保護機制[20]。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一推薦顯然并不十分合適。
所以,我究竟該不該來一點?
研究、綜述、指南、評論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頗為一致:不喝酒的人千萬別找這個借口開始喝酒,喝多了的人趕緊別喝那么多!
參考文獻:
[1]Rehm J,Mathers C,Popova S,et al.(2009).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injury and economic cost attributable to alcohol use and alcohol-use disorders.Lancet 2009;373:2223-33.doi:10.1016/S0140-6736(09)60746-7.
[2]Prince M,Guerchet M,Prina M.(2015).The Epidemiology and Impact of Dementia:Current State and Future Trends.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3]Anstey KJ,Mack HA,Cherbuin N.(2009).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9;17:542-55.doi:10.1097/JGP.0b013e3181a2fd07.
[4]Panza F,F(xiàn)risardi V,Seripa D,et al.(2012).Alcohol consumption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harmful or neuroprotective?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2;27:1218-38.doi:10.1002/gps.3772.
[5]Xu W,Wang H,Wan Y,et al.(2017).Alcohol consumption and dementia risk: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Eur J Epidemiol 2017;32:31-42.doi:10.1007/s10654-017-0225-3.
[6]Topiwala A,Allan CL,Valkanova V,et al.(2017).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as risk factor for adverse brain outcomes and cognitive decline: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BMJ 2017;357:j2353 doi:10.1136/bmj.j2353.
[7]Sabia S,F(xiàn)ayosse A,Dumurgier J,et al.(2018).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mentia:23 year follow-up of Whitehall II cohort study.BMJ 2018;362:k2927.doi:10.1136/bmj.k2927.
[8]Yasar S.(2018).Relation between alcohol consumption in midlife and dementia in late life.BMJ 2018;362:k3164 doi:10.1136/bmj.k3164.
[9]Sabia S.Séverine Sabia:The role of health behaviours in cognitive ageing.The BMJ Opinion,August 1 2018.Available at:https://blogs.bmj.com/bmj/2018/08/01/severine-sabia-role-health-behaviours-cognitive-ageing/Last assessed on 2018-08-03.
[10]UK Chief Medical Officers.UK Chief Medical Officers’Low Risk Drinking Guidelines 2016.
[11]Ewing JA.(1984).Detecting alcoholism.The CAGE questionnaire.JAMA 1984;252:1905-7.doi:10.1001/jama.1984.03350140051025.
[12]Winblad B,Amouyel P,Andrieu S,et al.(2016).Defeating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a priority for European science and society.Lancet Neurol 2016;15:455-532.doi:10.1016/S1474-4422(16)00062-4.
[13]Biessels GJ,Strachan MW,Visseren FL,et al.(2014).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 in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ic stages:towards targeted interventions.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4;2:246-55.doi:10.1016/S2213-8587(13)70088-3.
[14]International allience for responsible drinking.Drinking guidelines:General population[updated January 2018].Available at:www.iard.org/policy-tables/drinking-guidelines-general-population/Last accessed on 2018-08-03.
[15]Zahr NM,Kaufman KL,Harper CG.(2011).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alcohol-related brain damage.Nat Rev Neurol 2011;7:284-94.doi:10.1038/nrneurol.2011.42.
[16]Knott C,Bell S,Britton A.(2015).Alcohol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More Than 1.9 Million Individuals From 38 Observational Studies.Diabetes Care 2015;38:1804-12.doi:10.2337/dc15-0710.
[17]Miller PM,Anton RF,Egan BM,et al.(2005).Excessiv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hypertension: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J Clin Hypertens(Greenwich)2005;7:346-51.doi:10.1111/j.1524-6175.2004.04463.x.
[18]Mostofsky E,Chahal HS,Mukamal KJ,et al.(2016).Alcohol and Immediat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Circulation 2016;133:979-87.doi:10.1161/CIRCULATIONAHA.115.019743.
[19]Zhang C,Qin YY,Chen Q,et al.(2014).Alcohol intake and risk of stroke: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Int J Cardiol 2014;174:669-77.doi:10.1016/j.ijcard.2014.04.225.
[20]Goedde HW,Agarwal DP.(1987).Polymorphism of aldehyde dehydrogenase and alcohol sensitivity.Enzyme.1987;37(1-2):29-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