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部有一個“轉換工廠”,具有兩大功能。一是運化水谷精微,把我們吃的食物(水谷)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yǎng)(精微),然后將這些營養(yǎng)輸送到全身。二是運化水液,確保體內水分能夠被正確吸收、轉運和分布。想要完美發(fā)揮這兩個功能,就得靠脾。當脾胃功能正常時,我們的身體就能充分吸收營養(yǎng),從而呈現(xiàn)出精力充沛、面色紅潤、食欲旺盛、肌肉豐滿等健康狀態(tài)。如果脾虛了,運化功能失常,就會出現(xiàn)水濕不運、水谷不化的狀況。所謂“水濕不運”,好比家里的垃圾不能及時清理出去,就會變得亂七八糟。飲食中不能被人體利用的物質,或有害于人體的痰、濁、毒性物質,不能以大便、尿液、汗液等形式排出體外,時間久了就會引發(fā)便秘、腹脹、胃口不好、浮腫、水腫等健康問題。“水谷不化”則意味著氣血生化匱乏,典型表現(xiàn)是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等氣血兩虛證候。
“臨床發(fā)現(xiàn),脾虛失運是慢性胃病的核心病機?!秉S穗平結合40多年臨床經(jīng)驗,以此為基點,進行了兩項研究。一是“脾胃虛則升降窒”,意思是說,脾虛會引起氣機升降失調,這是慢性胃病的發(fā)病機制之一。二是“脾胃虛則運化衰”,即脾虛會導致其運化水谷精微、水濕的功能減退,這會加重慢性胃病。所謂“脾胃一病,五亂并作”,我國歷代醫(yī)家都非常重視調理脾胃,防微杜漸,有效預防多種疾病。黃穗平根據(jù)自創(chuàng)理論,針對不同體質和癥狀,總結出了幾種健脾助運方法,有需要者可在醫(yī)生指導下應用。
健脾祛濕助運。適用于體內濕氣較重的人群,表現(xiàn)為身體沉重感明顯、容易疲勞乏力、舌苔厚膩等。用具有健脾利濕作用的食物或藥物(如薏仁、茯苓等),配合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去除體內多余水分的目的。推薦藥膳——黨參茯苓薏仁豬骨湯。具體做法是:取黨參20克、茯苓20克、薏仁30克、生姜3片、豬骨500克;藥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鐘;豬骨焯水后,連同其他食材一同入鍋,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后轉小火煮30~60分鐘,然后加鹽調味,喝湯吃肉。
健脾消積助運。適用于經(jīng)常消化不良的人,常見癥狀包括腹脹滿悶、食欲不振等。這類人群可食用一些能夠改善胃腸動力、增強消化功能的食物(如山楂、陳皮)來緩解不適,同時要養(yǎng)成定時定量進餐的習慣,避免暴飲暴食。推薦藥膳——太子參雞金粥。具體做法是:取太子參10克、雞內金2克、生姜3片、大米30克,雞內金磨粉;太子參、大米洗凈,與生姜片一起放入鍋中,加適量水;熬煮成粥后加入雞內金粉及適量鹽即可。
健脾理氣助運。適用于情緒波動較大,或者經(jīng)常胸悶氣短的人。這類癥狀多由肝郁乘脾引起,治療上除了調整心態(tài)外,還可選擇一些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胃的食材(如玫瑰花、茉莉花)進行食療,同時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推薦藥膳——黨參玫瑰花陳皮茶。具體做法是:取黨參5克、玫瑰花5克、陳皮3克,水煎代茶飲。
需要強調的是,養(yǎng)脾最好的方法就是別傷害它。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清淡、適量鍛煉、睡眠充足、心情愉悅,保持多方面的好習慣是健脾基石。黃穗平呼吁大家要吃好早餐。根據(jù)一天十二時辰對應經(jīng)絡的關系,辰時(早上7~9點)是胃經(jīng)當令,此時胃氣充盛,胃的活力最強,正是受納食物的時機。在這個時間段吃早餐最好,不僅利于食物的腐熟消化,而且可養(yǎng)護胃氣、提振陽氣。巳時(上午9~11點)是脾經(jīng)當令,說明它將開啟工作,將人吃進去的食物進行吸收、轉化,最終化為精血輸送到五臟六腑,為人體供給營養(yǎng)和能量。如果早上不按時吃飯或不吃飯,就沒有足夠的食物進入胃里,脾也沒有充足的水谷精微可以轉化輸送到全身各處。長期下去,首先會引發(fā)胃炎、胃潰瘍、膽囊炎、膽結石等疾?。黄浯?,脾會因長期“空運”而出現(xiàn)脾虛;最后,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如果人體長期缺少能量,還會影響機體對疾病的防御能力,陷入“脾胃虛弱,百病由生”的困境。所以,日常健脾,一定要利用好每一個清晨的早餐時光,在胃經(jīng)、脾經(jīng)當令時吃好早餐。
]]>脾最怕這幾個字
脾的好壞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下面列出幾個日常傷脾的壞習慣,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
飽
脾胃功能受損主要跟“吃”相關,長期飲食不節(jié),超過脾運化飲食的能力,會造成痰濕內生。因此,不要暴飲暴食,吃飯只吃七分飽,特別是不要過食肥甘厚膩。
涼
脾喜燥不喜濕,喜溫不喜涼,多喝冷飲或是過食其他冰凍食物容易損傷脾陽,進而損傷脾的運化功能。
辣
很多人吃飯“無辣不歡”,辣火鍋、麻辣燙、燒烤這類食物通常是熱性,容易在體內郁而化火,灼傷脾胃陰液,往往還會產(chǎn)生濕熱,故辛辣食物不宜多食。
懶
很多上班族長期久坐不動,這樣也會傷害脾胃。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有助于將痰濕排出體外,起到理氣健脾的作用。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中醫(yī)功法都有助于氣血運行。
憂
中醫(yī)認為“憂思傷脾”,郁郁寡歡、情緒低落、思慮過度都會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日常生活中要學會培養(yǎng)興趣愛好、緩解壓力、調節(jié)情志,保持身心愉悅。
中醫(yī)怎樣養(yǎng)脾
俗話說,調理脾胃要三分治七分養(yǎng),想要保證脾胃健康,就要從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做起,養(yǎng)成習慣,持之以恒。李泉旺向大家推薦了以下幾種中醫(yī)特色方法,助你養(yǎng)出好脾胃。
養(yǎng)生藥膳
有許多藥食同源之品具有理氣健脾的作用,下面推薦2款藥膳。
藥膳一:理氣健脾粥。由陳皮、薏苡仁、山藥、大棗、粳米組成。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薏米、山藥、大棗可健脾化濕。
藥膳二:健脾安神粥。由陳皮、白扁豆、茯苓、蓮子(去芯)、粳米組成。陳皮可以理氣健脾,配合白扁豆、茯苓、蓮子(去芯)可起到化濕安神之效。
穴位按摩和艾灸
李泉旺介紹,按摩和艾灸足三里簡單易做,兩種方法選其一,堅持2~3個月,就可起到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按摩足三里方法: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雙側足三里穴,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分鐘按壓15~20次。注意按壓時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脹、發(fā)熱的感覺。
艾灸足三里方法: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鐘,艾灸時艾條溫度不宜過高,使局部皮膚微發(fā)紅即可,艾條緩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動,以不燒傷局部皮膚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