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妇~x88AV海角社区,国产成人三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一,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http://mucunshu.com shineu新漁生物 Tue, 10 Dec 2024 01:58:39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8.10 http://mucunshu.com/wp-content/uploads/2023/03/cropped-111216-32x32.png 中風 – 四川新漁現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http://mucunshu.com 32 32 有效控制風險因素,八成卒中可預防 http://mucunshu.com/26768.html http://mucunshu.com/26768.html#respond Tue, 10 Dec 2024 01:58:39 +0000 http://mucunshu.com/?p=26768 腦卒中,俗稱“中風”,因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讓不少人談“風”色變。目前,我國卒中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但事實上,卒中可防可控。美國卒中協會發(fā)布的《卒中二級預防臨床指南》提示,如果能有效控制風險因素,八成卒中可預防。

自2021年起發(fā)病率反彈

近日,《柳葉刀·神經病學》雜志發(fā)布“全球卒中疾病負擔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約730萬,占所有死亡人數的10.7%,位列全球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具體來說,1990年起,所有國家卒中發(fā)病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從2015年開始停滯,2021年起部分地區(qū)有所反彈,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的發(fā)病率增加明顯。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造成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三類。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孫永安表示:“我國地處東亞,卒中發(fā)病情況與此次報告呈現的結果一致?!薄吨袊X卒中防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居民卒中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現有卒中患者1494萬,新發(fā)卒中330萬人/年,因卒中死亡154萬人/年。而且,卒中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一些二三十歲的大學生、上班族會因突發(fā)卒中而入院。由于患者及家屬很難識別癥狀并及時就醫(yī),導致延誤治療,卒中存活者中約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給患者本人和家人都帶來了沉重負擔。

在我國,卒中發(fā)病還呈現一定的地域差異。孫永安表示:“東北和華北地區(qū)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比例最高,其次是華中、西南、西北和華東地區(qū),華南地區(qū)較低。卒中發(fā)病之所以呈現‘北高南低’的特點,是由于北方居民長期攝入高脂、高鹽飲食。加之冬季時間長,且晝夜、室內外溫差大,如果血管在短時間內經歷較大幅度的溫差刺激,更易觸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另外,北方戶外寒冷,居民活動少,因此更易發(fā)胖,加劇卒中的發(fā)生。而南方居民飲食整體偏向清淡,蔬菜相對豐富,防治卒中更有優(yōu)勢?!?/p>

與14個風險因素關系密切

引發(fā)卒中的風險因素眾多,“全球卒中疾病負擔數據”顯示,84%的卒中歸因于23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其中有14個獨立風險因素最相關,依次是高收縮壓、環(huán)境特定物質、吸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室內空氣污染、高鈉飲食、高空腹血糖、腎功能障礙、水果攝入量低、高飲酒量、高體重指數、吸二手煙、低運動量、蔬菜攝入量低。以上風險因素可歸為三類,孫永安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

5項指標超標。在影響卒中首次發(fā)作和復發(fā)的因素中,高血壓都高居榜首。血壓升高時,血流對血管的沖擊力增大,使動脈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容易引發(fā)動脈硬化;且不少人先天存在動脈擴張或動脈瘤,一旦血壓突然升高,動脈瘤破裂,就會引起腦出血。

血脂異常是動脈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啟動因素。無論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過高,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過低,都會加速斑塊形成,斑塊嚴重到一定程度或破裂后脫落而堵塞腦血管,即可引發(fā)卒中。

約20%的腦血管病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在高血糖作用下,動脈內皮細胞受損,血管壁通透性會變差,脂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進而導致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引起卒中。

即便是腎功能輕度損傷,卒中風險也會有所增加。腎功能障礙會導致水鈉潴留,代謝廢物累積過多,引起血壓升高、血管壁受損,進而增加卒中風險。

“無論哪種類型的卒中,患病風險都會隨體重增加而升高。”孫永安表示,肥胖的人常伴有“三高”,這些指標異常會損傷血管內皮,誘發(fā)斑塊形成,若斑塊破裂即會形成血栓,最終導致卒中。

4類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特定物質,是指對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有害物質。孫永安表示,煤炭、木柴、秸稈等固體燃料燃燒后,空氣中的微小顆粒污染物會進入呼吸道,穿過肺組織,并在血液中循環(huán),給心腦血管帶來負擔。

吸煙會加快動脈硬化速度,促使斑塊形成,且吸煙年齡越早,對腦血管的危害越大。即便是被迫吸入二手煙,危害也不容小覷。

烹飪的油煙、天然氣燃燒產生的廢氣、固體燃料釋放的煙霧等,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這些污染物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管痙攣,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升高,令卒中發(fā)病率大幅提升。

5種生活方式。國人高血壓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就是“高鈉飲食”,鈉的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體液平衡,但過多的鈉可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是造成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果蔬攝入過少是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果蔬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它們在保護心腦血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鉀、鎂和酚類物質等已被證明可降低膽固醇,鉀能促進鈉的排出,有助降低血壓。

長期酗酒會損傷血管內皮,引起血管收縮舒張調節(jié)障礙。此外,酒精會直接導致心律失常,從而引發(fā)卒中。

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代謝和心腦血管功能下降,引起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這些都是卒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規(guī)律運動不僅能預防大部分卒中的發(fā)生,對于已經發(fā)生卒中的患者來說,還能降低復發(fā)率和死亡率。

“五不”延緩卒中腳步

卒中雖然來勢兇猛,但可防可控,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軍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血壓不波動。健康人群應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這一“安全線”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目標血壓應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應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體檢查出高血壓,應先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加以控制,若控制情況不理想,再遵醫(yī)囑采用藥物治療。

血糖血脂不超標。血脂偏高的人,建議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遵醫(yī)囑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的糖尿病高風險人群,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降低卒中風險。

高脂高鹽飲食不胡吃。預防卒中,尤其是高危人群,飲食要注意低鹽、低脂、低糖,少吃動物內臟,多吃果蔬。如果能堅持低鹽低脂的地中海飲食模式,可將卒中風險降低30%。

煙酒不要碰。何時戒煙都不晚,難以堅持者,可尋求戒煙門診的幫助,不吸煙者盡量避免接觸二手煙。有飲酒習慣者最好戒酒,特別是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人。

運動不能停。運動有助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劉軍建議,減少久坐時間,每周至少進行兩次、每次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騎自行車等。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臟病,可選擇走路、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方式。

]]>
http://mucunshu.com/26768.html/feed 0
有效控制風險因素,八成卒中可預防 http://mucunshu.com/26648.html http://mucunshu.com/26648.html#respond Tue, 12 Nov 2024 01:53:59 +0000 http://mucunshu.com/?p=26648 立冬一過,氣溫驟降,到了腦卒中的高發(fā)季。腦卒中,俗稱“中風”,因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讓不少人談“風”色變。目前,我國卒中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但事實上,卒中可防可控。美國卒中協會發(fā)布的《卒中二級預防臨床指南》提示,如果能有效控制風險因素,八成卒中可預防。

自2021年起發(fā)病率反彈

近日,《柳葉刀·神經病學》雜志發(fā)布“全球卒中疾病負擔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約730萬,占所有死亡人數的10.7%,位列全球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三位。具體來說,1990年起,所有國家卒中發(fā)病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從2015年開始停滯,2021年起部分地區(qū)有所反彈,東南亞、東亞和大洋洲的發(fā)病率增加明顯。

腦卒中是由于腦血管突然破裂或堵塞,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障礙,造成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蛛網膜下腔出血三類。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孫永安表示:“我國地處東亞,卒中發(fā)病情況與此次報告呈現的結果一致?!薄吨袊X卒中防治報告(2023)》顯示,我國居民卒中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現有卒中患者1494萬,新發(fā)卒中330萬人/年,因卒中死亡154萬人/年。而且,卒中逐漸呈現年輕化趨勢,一些二三十歲的大學生、上班族會因突發(fā)卒中而入院。由于患者及家屬很難識別癥狀并及時就醫(yī),導致延誤治療,卒中存活者中約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給患者本人和家人都帶來了沉重負擔。

在我國,卒中發(fā)病還呈現一定的地域差異。孫永安表示:“東北和華北地區(qū)心腦血管疾病高風險人群比例最高,其次是華中、西南、西北和華東地區(qū),華南地區(qū)較低。卒中發(fā)病之所以呈現‘北高南低’的特點,是由于北方居民長期攝入高脂、高鹽飲食。加之冬季時間長,且晝夜、室內外溫差大,如果血管在短時間內經歷較大幅度的溫差刺激,更易觸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另外,北方戶外寒冷,居民活動少,因此更易發(fā)胖,加劇卒中的發(fā)生。而南方居民飲食整體偏向清淡,蔬菜相對豐富,防治卒中更有優(yōu)勢?!?/p>

與14個風險因素關系密切

引發(fā)卒中的風險因素眾多,“全球卒中疾病負擔數據”顯示,84%的卒中歸因于23種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其中有14個獨立風險因素最相關,依次是高收縮壓、環(huán)境特定物質、吸煙、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高、室內空氣污染、高鈉飲食、高空腹血糖、腎功能障礙、水果攝入量低、高飲酒量、高體重指數、吸二手煙、低運動量、蔬菜攝入量低。以上風險因素可歸為三類,孫永安對此進行了詳細解讀。

5項指標超標。在影響卒中首次發(fā)作和復發(fā)的因素中,高血壓都高居榜首。血壓升高時,血流對血管的沖擊力增大,使動脈血管內皮功能受損,容易引發(fā)動脈硬化;且不少人先天存在動脈擴張或動脈瘤,一旦血壓突然升高,動脈瘤破裂,就會引起腦出血。

血脂異常是動脈硬化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重要的啟動因素。無論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過高,還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膽固醇)過低,都會加速斑塊形成,斑塊嚴重到一定程度或破裂后脫落而堵塞腦血管,即可引發(fā)卒中。

約20%的腦血管病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在高血糖作用下,動脈內皮細胞受損,血管壁通透性會變差,脂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皮,進而導致動脈硬化、血管狹窄,引起卒中。

即便是腎功能輕度損傷,卒中風險也會有所增加。腎功能障礙會導致水鈉潴留,代謝廢物累積過多,引起血壓升高、血管壁受損,進而增加卒中風險。

“無論哪種類型的卒中,患病風險都會隨體重增加而升高?!睂O永安表示,肥胖的人常伴有“三高”,這些指標異常會損傷血管內皮,誘發(fā)斑塊形成,若斑塊破裂即會形成血栓,最終導致卒中。

4類環(huán)境影響。環(huán)境特定物質,是指對環(huán)境造成負面影響的有害物質。孫永安表示,煤炭、木柴、秸稈等固體燃料燃燒后,空氣中的微小顆粒污染物會進入呼吸道,穿過肺組織,并在血液中循環(huán),給心腦血管帶來負擔。

吸煙會加快動脈硬化速度,促使斑塊形成,且吸煙年齡越早,對腦血管的危害越大。即便是被迫吸入二手煙,危害也不容小覷。

烹飪的油煙、天然氣燃燒產生的廢氣、固體燃料釋放的煙霧等,是室內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這些污染物會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管痙攣,使人心跳加快,血壓和膽固醇水平升高,令卒中發(fā)病率大幅提升。

5種生活方式。國人高血壓發(fā)病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就是“高鈉飲食”,鈉的主要作用是調節(jié)體液平衡,但過多的鈉可使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是造成卒中的主要危險因素。

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果蔬攝入過少是十大死亡高危因素之一。果蔬中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等,它們在保護心腦血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如鉀、鎂和酚類物質等已被證明可降低膽固醇,鉀能促進鈉的排出,有助降低血壓。

長期酗酒會損傷血管內皮,引起血管收縮舒張調節(jié)障礙。此外,酒精會直接導致心律失常,從而引發(fā)卒中。

缺乏運動會導致身體代謝和心腦血管功能下降,引起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這些都是卒中發(fā)生的危險因素。規(guī)律運動不僅能預防大部分卒中的發(fā)生,對于已經發(fā)生卒中的患者來說,還能降低復發(fā)率和死亡率。

“五不”延緩卒中腳步

卒中雖然來勢兇猛,但可防可控,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劉軍建議做到以下幾點。

血壓不波動。健康人群應將血壓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這一“安全線”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目標血壓應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應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如果體檢查出高血壓,應先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加以控制,若控制情況不理想,再遵醫(yī)囑采用藥物治療。

血糖血脂不超標。血脂偏高的人,建議通過改變生活方式和遵醫(yī)囑服用他汀類藥物控制。糖化血紅蛋白超過7%的糖尿病高風險人群,建議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血糖、降低卒中風險。

高脂高鹽飲食不胡吃。預防卒中,尤其是高危人群,飲食要注意低鹽、低脂、低糖,少吃動物內臟,多吃果蔬。如果能堅持低鹽低脂的地中海飲食模式,可將卒中風險降低30%。

煙酒不要碰。何時戒煙都不晚,難以堅持者,可尋求戒煙門診的幫助,不吸煙者盡量避免接觸二手煙。有飲酒習慣者最好戒酒,特別是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的人。

運動不能停。運動有助控制血壓、血糖和血脂。劉軍建議,減少久坐時間,每周至少進行兩次、每次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騎自行車等。如果老年人患有心臟病,可選擇走路、八段錦、太極拳等舒緩的運動方式。

]]>
http://mucunshu.com/26648.html/feed 0
每12秒就有一人發(fā)生,如何遠離腦梗? http://mucunshu.com/26333.html http://mucunshu.com/26333.html#respond Wed, 14 Aug 2024 02:27:14 +0000 http://mucunshu.com/?p=26333 腦卒中(腦梗)俗稱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缺血性中風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對人類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根據《柳葉刀》的數據,我國每12秒鐘就有一人發(fā)生腦梗,每21秒有一人因腦梗去世。出血性和缺血性腦卒中的區(qū)別是什么?

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堵塞了,血凝塊阻塞血流,腦組織缺血壞死。

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破裂了,血液溢出到腦組織。

腦梗的復發(fā)率很高,數據顯示腦梗的年復發(fā)率為25%,臨床上的治愈只是讓癥狀消失。腦梗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果出院后不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服藥,復發(fā)只是時間問題。雖然腦梗多為突發(fā),但都有跡可循,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身體的表現,出現征兆時,一定要引起重視。

腦梗的癥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肢體麻木或無力:通常發(fā)生在一側肢體,可能伴有面部麻木;

2.口舌歪斜:面部肌肉無力,導致口角歪斜;

3.言語障礙:說話不清或理解語言困難;

4.視力問題:單眼或雙眼視力喪失或模糊;

5.頭暈和頭痛:可能伴有惡性和嘔吐;

6.意識障礙:包括恍惚、昏迷等;

7.步態(tài)不穩(wěn):行走困難,容易跌倒。

腦梗高發(fā),3種調料是腦梗的“幫兇”,不要過度使用:

1.重鹽:過量攝入鹽,是腦梗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食鹽中的鈉離子過多,會破壞血管內壁細胞的滲透壓,增加血小板和雜質堆積,導致血壓升高,加重血管堵塞。

2.重油:過多攝入油膩食物,會使身體吸收更多不健康脂肪,增加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些都是腦梗的危險因素。

3.重糖:人體對糖分的需求有限,過量攝入糖分會轉化為脂肪,增加血液中的雜質含量使血液變得黏稠從而增加腦梗的可能性。

好習慣有助于預防腦梗:

1.健康的飲食習慣:飲食規(guī)律,多攝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腌制和燒烤類食物,每天攝入的食鹽不超過5克。飲食清淡,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芹菜和全麥有助于膽低膽固醇。多喝溫開水,促進血液循環(huán)。

2.適量運動:堅持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多動手,手指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皮層,預防腦梗和老年癡呆。多動腿:堅持有氧鍛煉,如跳健身舞、慢跑、爬樓梯和騎車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多動腦、動嘴,語言交流和思考,有助于鍛煉大腦。心肺功能強大的老人可以結合有氧和無氧力量訓練來代謝多余的脂肪,降低血脂減少血管堵塞的風險。

3.規(guī)律的作息:保持早睡早起作息規(guī)律、少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使大腦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預防腦梗。

4.避免吸煙:吸煙是腦梗的獨立危險因素,眼中的尼古丁會加重血管動脈硬化,誘導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5.控制體重:肥胖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素,所以應保持適宜的體重避免肥胖。

6.管理慢性疾?。喝绻加懈哐獕骸⑻悄虿〉嚷约膊e極管理和控制病情,并按時服藥并定期進行隨訪檢查。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良好的生活方式能讓老人遠離腦梗,健康幸福地享受生活。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雷華娟)

]]>
http://mucunshu.com/26333.html/feed 0
關于腦卒中 這些要點需掌握 http://mucunshu.com/25967.html http://mucunshu.com/25967.html#respond Fri, 10 May 2024 06:18:44 +0000 http://mucunshu.com/?p=25967 近日,“男子打球被球友看出面相不對救了一命”的話題上了熱搜。原來是浙江省紹興市的徐先生(化名)在打球時被球友看出面部表現異常,提醒他去醫(yī)院檢查,沒想到真查出了中風。

中風學名“腦卒中”,它具有發(fā)病率高、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高的特點,堪稱腦血管疾病中的“頭號殺手”!腦卒中發(fā)生后,患者的腦細胞會迅速發(fā)生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這類患者的治療需要爭分奪秒。大家若能了解腦卒中的識別方法,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幫助自己或身邊的人發(fā)現它的蛛絲馬跡。

腦卒中的“頭等大事”

腦卒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梗死和腦出血,是由于腦部血管梗死或者突然破裂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通常分為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和出血性腦卒中(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兩大類。腦卒中可導致患者出現肢體偏癱、言語障礙、吞咽困難、認知障礙、精神抑郁等癥狀。

腦卒中的“頭等大事”既不是手術治療,也不是康復訓練,而是早期識別。

時間就是生命。腦卒中發(fā)生以后,耽誤的時間越長,患者腦組織的損傷范圍越大,程度越嚴重。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為例,在時間窗內為患者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及血管內治療(取栓)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措施。溶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fā)病后4.5小時內,超出該時間后,缺血區(qū)域腦細胞會逐漸壞死;取栓治療的最佳時間為發(fā)病后6小時內,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大家不要以為在4.5小時內趕到醫(yī)院,時間很富裕。事實上,有不少患者會因為各種情況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有的患者和家屬沒意識到病情的嚴重程度,發(fā)病后在家又觀察了幾小時;有的患者盡管被及時送到醫(yī)院,卻因為家屬糾結要不要接受溶栓治療而耽擱時間;還有的患者家屬為了選擇大醫(yī)院而舍近求遠,在路上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還需要進行一系列檢查,這些也是需要時間的。

因此,腦卒中的早期識別意義重大。一旦發(fā)現可疑癥狀,患者家屬應立即撥打“120”,并找到距離最近的有卒中急救能力的醫(yī)院,通過卒中急救綠色通道,及時得到治療。

如何早期識別腦卒中

患者如果出現以下癥狀,應警惕腦卒中。

平衡能力下降 主要表現為身體平衡或協調能力突然喪失。比如,患者突然出現行走困難、步態(tài)不穩(wěn)、身體向一側傾斜的情況。

視力下降 患者突然發(fā)生視力變化、視物困難或眼球無法向某個方向轉動。還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偏盲的情況,比如左側視野或右側視野的一半突然缺失。

肢體麻木 患者的一側肢體出現麻木、無力的癥狀?;颊呖梢詫㈦p臂平舉,并保持相同高度10秒,如果無法堅持,就需要引起重視。

面部變化 腦卒中會導致患者出現面部不對稱、口角歪斜的情況。患者可以對鏡自查,查看兩側的鼻唇溝是否對稱,有無出現一側變淺的情況。

語言障礙 如果患者感到舌根僵硬、舌頭脹大,無法清晰地說話時,就需要警惕腦卒中。

眩暈和頭痛 若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且由間斷性頭痛轉變?yōu)槌掷m(xù)性頭痛,并伴有惡心、嘔吐的現象,就需要警惕腦卒中。這些癥狀是由患者腦部動脈壓力升高所致,劇烈頭痛為出血性腦卒中的前期癥狀之一。而且,患者還會突然感到眩暈、站立不穩(wěn),甚至因失去平衡摔倒在地,這種情況往往會持續(xù)幾分鐘。

經??人?由于大腦缺血導致吞咽神經受到影響,引起反射失調,患者在喝水或者吃飯時容易咳嗽。

哈欠連天 腦卒中患者在發(fā)病前一周,可能會出現頻繁打哈欠的情況。

流鼻血 由于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血壓不斷升高,導致鼻腔內的血管不堪重負,可出現破裂出血的情況。患者可出現反復流鼻血的情況。

腦卒中重在預防

改變不良生活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需按時吃飯,避免暴飲暴食,每日攝入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補充身體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以補充夜間丟失的水分,防止血液過于黏稠;少吃辛辣、油膩的刺激性食物,通過合理飲食、適度運動來保持健康的體重。

定期體檢 除了常規(guī)體檢,患有多種慢性病或有家族史的腦卒中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通過頸動脈超聲檢查,醫(yī)生能夠觀察被測者頸部動脈的狹窄情況。其中,血管內中膜厚度(IMT)反映了血管的年齡,IMT增厚是血管老化的初期表現。當內中膜增厚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斑塊。易損斑塊具有破裂傾向,易形成血栓脫落,堵塞腦血管,導致腦卒中。頸動脈狹窄的人需積極進行降脂、穩(wěn)定斑塊治療,并定期復查。當無癥狀患者血管狹窄小于70%時,需要控制危險因素并進行藥物干預;若血管狹窄大于70%,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數字減影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等,以明確血管狹窄的情況并采取相應治療。

適當運動 適當運動能夠幫助老年人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并促進血液循環(huán),有效增強血管彈性,降低腦卒中的患病風險。腦卒中高危人群可以選擇有氧運動,比如游泳、騎車、慢跑等。

做好保暖 在日常生活中,腦卒中高危人群應注意保暖,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

]]>
http://mucunshu.com/25967.html/feed 0
世界預防中風日 | 做好預防,不要“卒”不及防 http://mucunshu.com/24177.html http://mucunshu.com/24177.html#respond Thu, 26 May 2022 01:56:14 +0000 http://mucunshu.com/?p=24177 每年的5月25日是世界預防中風日,中風(腦卒中)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國際權威醫(yī)學雜志《柳葉刀》曾發(fā)表了一篇重磅論文顛覆了無數中國人對“健康殺手”的認知。研究分析了1990年至2017年中國疾病的發(fā)病率及死亡原因。統計結果令人意外中國人的頭號健康殺手竟然是中風!

近年來,中風的發(fā)病率直線上升,發(fā)病年齡也趨于年輕化。中風和高血壓有關系嗎?我們自己如何判斷中風癥狀?預防中風有哪些策略?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與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中國卒中學會免疫分會常委、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劉廣志對話,一起了解關于中風的主要癥狀、主要危險因素以及治療和預防腦卒中疾病的相關措施,普及相關健康知識,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

01、中醫(yī)里面的“中風”

和西醫(yī)所說的“腦卒中”是一回事嗎?

“中風”又被稱為“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

劉廣志介紹,中醫(yī)“中風”這種概念的首先提出,是在漢代名醫(y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這本書里。中醫(yī)概念中的中風包含三個方面,一是風邪侵入機體內;二是痰濕阻塞了經絡;三是氣滯血瘀。這三個方面的病理作用共同形成了流涎、口眼歪斜等等這樣的表現,稱為中風。從西醫(yī)的觀點來說,由于血管受到了病變的作用,導致缺血,或者出血,引起相應神經系統功能受損,出現的一些癥狀和中醫(yī)的“中風”是相吻合的。雖然癥狀相吻合,但中醫(yī)與西醫(yī)關于中風的理論基礎是不一樣的。

02、高血壓是導致中風的最重要風險因素之一

劉廣志介紹,INTERSTROKE研究是一項關于卒中的大型病例對照研究,2010年該研究確立了十大卒中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吸煙、缺乏運動、腹型肥胖、心臟疾病、飲食、酒精、糖尿病和心理因素。其中,高血壓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

據悉,收縮壓每升高10mmHg,中風的相對危險增加49%,舒張壓每增加5mmHg,中風發(fā)病的相對危險增加46%。

因此,預防高血壓成為了預防中風的最主要途徑之一,長期有高血壓疾病的患者在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會加速大腦動脈粥樣硬化,日久則會出現血管狹窄,阻礙血液流動時就會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當大腦動脈壁變脆、壞死時,大腦動脈血管破裂,從而可發(fā)生出血性中風。因此,高血壓患者應積極規(guī)范化控制血壓達標,避免不良嗜好,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控制體重達標,并應注意平衡膳食,調節(jié)情緒。

03出現這些癥狀要注意!

教你快速識別腦卒中

時間就是生命??焖僮R別腦卒中的癥狀,并及時將患者送至醫(yī)院接受救治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大家應如何識別腦卒中的癥狀呢?劉廣志提到,識別卒中早期癥狀有一個非常簡單的“FAST口訣”。

其中“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對稱或口角歪斜是中風的一個癥狀,可以讓患者微笑看臉部有沒有不對稱,如果患者在微笑的時候面部不對稱,可以考慮是否出現了卒中。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無力或麻木,通常出現在身體一側,讓中風患者舉起雙臂時,兩側手臂通常不能同時上舉或力度不一致;

“S”-Speech是指語言,中風患者通常會說話含混不清、不能理解別人的語言;

“T”-Time是指時間,上述癥狀提示可能出現卒中,應立即撥打120求助。劉廣志提示,一旦有癥狀出現就要開始特別警惕,時間對于疾病未來的治療和后果都是非常重要的,越早救治,越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04、中風有年輕化趨勢

更“偏愛”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

中風曾被人們認為是一種老齡疾病。但在日益走高的中風發(fā)病率中,二十多歲、三十多歲患中風已不再是新鮮事,不斷刷新著人們對卒中的認知。劉廣志介紹,近年來中風發(fā)病趨于年輕化,在醫(yī)院經常能見到30歲~40歲左右的患者。他們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平時存在工作壓力大、熬夜、飲食不規(guī)律等不良生活習慣?,F代人鹽、糖、油的攝入量逐漸增加,這些改變會增加慢性病的風險,如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同時造成腦卒中發(fā)病率升高。

隨著現代都市生活、工作需要等改變,生活習慣也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吸煙、生活壓力大、家庭負擔大、運動量少、睡眠作息不規(guī)律等方面體現了一些年輕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發(fā)的青年卒中也屢見不鮮。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大一部分人往往會因為自己是壯年,就以為自己不會得病,缺乏健康的管理意識,如體檢發(fā)現血脂異常卻并不重視。這些現象從另一個方面也反映了關于腦卒中的一些健康知識的知曉率還比較低,有進一步科普的必要。

05、預防中風的策略

中風離我們并不遙遠,中風造成的傷害不僅是在病人本身,往往還牽涉到整個家庭、整個社會。所幸的是,如此重大的疾病卻可以通過危險因素的管理得到控制,只要我們重視這些危險因素,把預防做好,那么就可以減少中風的發(fā)病率。

對于中風要早期進行預防,劉廣志提示,我們要認真對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打鼾)等疾病,這些疾病都會增加患中風的危險性,及時治療這些疾病可以降低患中風的風險。

從生活層面講,要控制體重,讓BMI保持在正常范圍內、不要過度攝入高熱量食物、注意監(jiān)測血壓、控制鹽的攝入、保持平和的心情、堅持運動等都是預防中風的策略。我們在日常也要關注身體有沒有中風的前兆,如血壓升高、頭暈頭痛等,如果出現了“FAST”原則中任何一個或者一組癥狀就要立即去醫(yī)院就診,減少中風帶來的不良后果。

 

]]>
http://mucunshu.com/24177.html/feed 0
衛(wèi)健委發(fā)布最新腦卒中防治規(guī)范:7個提醒嚴防中風 http://mucunshu.com/23450.html http://mucunshu.com/23450.html#respond Fri, 26 Nov 2021 05:04:32 +0000 http://mucunshu.com/?p=23450 《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顯示,腦血管病已躍升為我國居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腦卒中(又稱中風)是單病種致殘率最高的疾病。近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辦公廳發(fā)布《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guī)范(2021年版)》(簡稱《規(guī)范》)指出,對卒中的危險因素進行積極干預,可明顯降低發(fā)病率,減輕疾病負擔。但具體怎么做?首都醫(yī)科大學副校長、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長吉訓明就《規(guī)范》中的重點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

注重家庭自測血壓。高血壓被列為卒中最確切的危險因素,國內外研究發(fā)現,科學降壓可顯著降低卒中風險。《規(guī)范》建議,35歲以上者每年至少測1次血壓;有高血壓和/或卒中家族史者,應增加血壓測量次數;高血壓患者應每月測量1次,以調整服藥劑量;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合并2型糖尿病或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若血壓≥130/80毫米汞柱,建議應用降壓藥;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且血壓≥140/90毫米汞柱者,也應使用降壓藥。為了改善患者依從性,控制血壓,建議家中常備血壓計,定時測量。

過了40歲早查血糖。我國研究人員近期開展的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高血糖會顯著增加患者缺血性卒中及顱內出血風險,且心腦血管病風險會隨著糖尿病病史的延長逐年增加。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能及時進行降糖、降脂、降壓、抗血小板聚集等綜合治療,可明顯降低卒中發(fā)生率。《規(guī)范》建議,糖尿病高危人群應盡早進行糖尿病篩查;無糖尿病危險因素者,40歲后開始篩查;首次血糖篩查結果正常者,建議之后每3年至少篩查1次;有卒中危險因素的人應定期檢測血糖,以盡早識別糖尿病和糖前期。推薦控制目標為空腹血糖4.4~7毫摩爾/升,餐后血糖<10毫摩爾/升。

血脂異常早干預。調查顯示,我國成年人血脂異常總體患病率高達40.4%,以總膽固醇或壞膽固醇升高為特點的血脂異常是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為了預防卒中發(fā)生,必須及早監(jiān)測和控制血脂。《規(guī)范》建議,20歲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測1次空腹血脂;40歲以上男性和絕經后女性應每年檢查血脂,并評估10年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風險;缺血性心血管病及缺血性卒中高危人群,應每3~6個月測1次血脂。

超過65歲主動查房顫。房顫在我國老年人群中十分普遍,有人將它形容為“溫柔的殺手”,因為房顫本身的癥狀并不明顯,如果不及時治療,由此造成的卒中、心衰、血栓栓塞等潛在疾病危害,會對患者生命造成極大威脅?!兑?guī)范》建議,首次就診年齡>65歲的患者,推薦主動篩查房顫;確診的房顫患者應進一步評估,以確定藥物和/或心律失常介入治療;推薦所有房顫患者都進行卒中風險評估。

關注全身血管的瞭望臺——頸動脈。頸動脈是連接心臟與大腦最重要的血管,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衰退,頸動脈特別容易堵塞,其病變可導致嚴重的腦血管病。研究發(fā)現,頸動脈內膜中層每增厚0.1毫米,卒中風險將提高13%?!兑?guī)范》建議,40歲以上人群應進行卒中危險因素篩查,高危人群要做頸動脈彩超檢查;頸動脈彩超僅發(fā)現內膜增厚者,首先應改變生活方式,并每年復查1次;確診的無癥狀性頸動脈狹窄者(狹窄≥50%),應每天服用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確診的無癥狀性頸動脈重度狹窄(狹窄>70%)且預期壽命大于5年者,建議在有條件的醫(yī)院進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同時聯合應用阿司匹林。

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國內外防控經驗都已證實,卒中可防可控,《規(guī)范》建議防卒中應從改善生活習慣抓起,具體應做到:戒煙限酒;老人、卒中高危人群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制訂科學的運動方案,健康成年人可每周做3~4次有氧運動,每次持續(xù)約40分鐘,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等,久坐人群每靜坐1小時,站起來活動幾分鐘;每天飲食種類應多樣化,全谷物、雜豆、薯類、果蔬和奶制品都應包括在內。

打呼嚕也要看醫(yī)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是一種與睡眠相關的呼吸紊亂,約5%~15%的人受到這種病癥的影響。越來越多研究也證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是一種尚未被重視的卒中危險因素。《規(guī)范》建議,成年人尤其是腹型肥胖、高血壓、心臟病或藥物抵抗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醫(yī)生應詳細詢問病史,評估是否有睡眠呼吸障礙,必要時進行睡眠呼吸監(jiān)測。

]]>
http://mucunshu.com/23450.html/feed 0
如何遠離“腦中風”? http://mucunshu.com/22992.html http://mucunshu.com/22992.html#respond Mon, 05 Jul 2021 01:40:42 +0000 http://mucunshu.com/?p=22992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或“腦血管意外”,由于致殘率和復發(fā)率較高,嚴重影響健康,因此腦中風的預防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導致“腦中風”高危因素有哪些?又該如何預防?目前醫(yī)院是如何開展腦卒中急救的?為此北京晚報《健康周刊》專訪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放射科醫(yī)師呂悅雷博士。

■ 警惕“腦中風”前兆

呂悅雷表示,“腦中風”主要分為出血性腦中風和缺血性腦中風。

“人體的血管好比自來水管,出血就是水管裂了、要漏水或跑水了,流出來的血會壓迫腦組織,影響腦部的功能,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癥狀,比如頭暈、頭痛、四肢無力等。水管堵了的時候,會引起水流緩慢,或者直接停水,這時候會影響大家用水(不能洗澡了,不能做飯了等);缺血是一樣的道理,不同的突然出現的原因(比如腦血栓)堵塞了血管,那么就會出現突發(fā)的腦供血不足,腦組織發(fā)生壞死,腦細胞死掉了,就會出現各種臨床癥狀。”呂悅雷表示。

導致“腦中風”的高危因素有哪些?中國疾控中心曾發(fā)文指出,“腦中風”是由生活方式、環(huán)境、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疾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以及生活飲食習慣與“腦中風”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如高鹽高脂飲食、吸煙、飲酒、缺乏體育鍛煉等都已證實是“腦中風”的危險因素。卒中發(fā)病率、死亡率的上升與血壓升高關系密切,血壓越高,“腦中風”風險越高。血脂異常與缺血性“腦中風”發(fā)生率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降低血壓,控制血脂,保持健康體重,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房顫是引發(fā)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建議房顫患者遵醫(yī)囑采用抗凝治療。

事實上,“腦中風”可防可治。“腦中風”的預防要堅持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

■ 爭取黃金救治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當發(fā)生腦中風的時候,家屬要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或陪同患者到就近的醫(yī)院急診科就診,因為臨床溶栓和手術取栓治療的關鍵時間是在發(fā)病4.5小時或6小時以內。

更為重要的是,為了防止錯過最佳治療時間,當身邊有人發(fā)生“腦中風”,能夠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可以牢記“中風120”口訣,三步快速識別“腦中風”?!?”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有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講話是否清晰”。如果通過這三步觀察懷疑患者是中風,可立刻撥打急救電話120。

呂悅雷介紹,患者到醫(yī)院就診以后,醫(yī)院會開啟腦卒中綠色通道,腦卒中病人第一時間獲得卒中團隊的診治,急診醫(yī)生會讓腦中風病人進行CT檢查,一般都會進行頭部CT平掃、頭頸部血管CT成像和CT腦灌注成像。在疾病治療的后期,患者一般會做磁共振(MRI)進行復查。磁共振檢查,無創(chuàng)無輻射,是診斷腦中風最佳成像方法,但由于檢查時間長,較少用于急診。

在檢查完成后,一般說來,放射科診斷醫(yī)生會給出診斷報告單,報告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年齡和患者編號或住院編號。第二部分為影像所見,第三部分為診斷印象或診斷意見。

第二部分“影像所見”使用的語言是影像學專用術語,醫(yī)生在此會對圖像上出現的跟病情相關的異?;騿栴},進行詳細的描述。第三部分“診斷意見”是醫(yī)生根據第二部分出現的異常和問題,結合臨床癥狀、病史給病人病情做出的初步診斷結論,以供臨床醫(yī)生和患者參考,患者或家屬最好對第三部分做一些了解。

呂悅雷表示,通常腦卒中患者的CT或MRI檢查診斷報告中有缺血性腦白質改變或腦缺血灶、腦出血等常用的術語。

缺血性腦白質改變或腦缺血灶:是由慢性缺血導致的,如果進一步加重,會出現缺血性卒中。出現白質缺血性改變提示腦部的毛細血管、微血管的出現了缺血。這樣的缺血性改變可以由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缺血性疾病所造成。也可以是因為年齡、焦慮、睡眠不足等功能性疾病所引起。多數患者無臨床癥狀和體征,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主要是控制患者危險因素,比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等。必要時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預防腦中風。

新發(fā)或急性腦梗塞或腦梗死、腔隙性腦梗死:這里就是指的腦中風,當報告中診斷急性腦中風時,患者一般會有突發(fā)的口角歪斜、一側肢體活動不靈活、不能說話、頭暈、頭痛等相應的癥狀,這時需要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yī)生根據發(fā)病時間和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進一步溶栓治療、手術治療還是保守治療。腔隙性腦梗死是指梗死灶很小的梗死類型(大小約為2-15毫米)。

老年性腦改變:一般也就是指腦萎縮,主要是因為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下降,腦部機能出現萎縮的情況,在多種因素下腦組織體積減小、腦細胞會出現逐漸的減少,片子上表現為腦組織相對不像以前那么飽滿,腦皮層的溝回深一些,腦室系統擴大,這是老年朋友出現的一種慢性進行性的不可逆的過程,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如果出現腦的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wěn),思維能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癡呆,言語障礙等癥狀時需要神經內科就診。

腦動脈硬化或腦動脈狹窄:比如大腦中動脈狹窄。腦動脈硬化是指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動脈血管壁成分發(fā)生變化,出現脂質成分斑塊或鈣化性斑塊,管壁失去了正常的彈性、變得僵硬,斑塊可引起腦動脈的管腔狹窄。腦動脈硬化、狹窄是造成腦中風的主要原因。某一根動脈比如大腦中動脈出現了中重度狹窄,大腦中動脈所管轄的區(qū)域腦組織供血減少,功能可能就會受到影響,出現一定的癥狀。通常對于狹窄率超過70%的情況無癥狀患者或者狹窄率超過50%的有癥狀患者需要神經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無癥狀輕中度狹窄的患者主要為藥物治療。具體情況需要患者在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就診后由相應的醫(yī)生給出具體的建議。

腦出血:急性腦中風的一種,主要病因是高血壓,其次是動靜脈畸形、動脈瘤、淀粉樣腦血管病等。腦出血通常起病急,都需要治療,這時一定要聽從??漆t(yī)生的建議,需要按出血量的多少及部位和出現原因等,選擇以內科治療為主,還是以外科治療為主。

]]>
http://mucunshu.com/22992.html/feed 0
美國卒中協會:預防中風,記住關鍵點 http://mucunshu.com/18945.html http://mucunshu.com/18945.html#respond Fri, 25 May 2018 01:31:38 +0000 http://mucunshu.com/?p=18945 中風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但人們普遍對其缺乏認知和預防意識。每年的五月是“美國中風月”,美國中風協會近期總結了數條關于中風的小知識,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心內科唐閩教授結合我國國情,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解讀。

1. ?中風主要有3種類型:缺血性、出血性和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缺血性腦中風是由血栓引起的大腦動脈阻塞;出血性腦中風則發(fā)生在腦動脈破裂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俗稱小中風)是由暫時性阻塞引起的。所有的中風案例中,87%是缺血性的。

2. 中風期間,患者每小時有近1.2億個腦細胞死亡,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大腦每小時將老化3.6歲。所以,一旦發(fā)現中風信號,要立即求救,越早接受醫(yī)學救治,越有機會康復。

3. ?“FAST”是幾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常用它來鑒別最常見的中風警告信號和突發(fā)癥狀。4個字母分別代表(F)面部下垂、(A)手臂無力、(S)言語困難和(T)迅速撥打急救電話。然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這些跡象。唐閩教授介紹,中風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及并發(fā)癥多的特點。目前我國每年中風發(fā)病人數為250萬,若得不到科學及時的救治,患者死亡率和致殘率會大大增加。我國急救體系分為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中風患者發(fā)病時,家屬的院前搶救措施十分重要。不僅需及時撥打120,同時要學會判斷患者生命體征,觀察有無呼吸心跳,必要時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來搶救,直至專業(yè)急救人員到來。與西方國家的“FAST”原則相似,我國有個“1-2-0”原則:“1”代表“看到1張不對稱的臉”;“2”代表“查兩只手臂是否單側無力”;“0”代表“聆(零)聽患者講話是否清晰”。通過這3步,基本可以判斷患者是否發(fā)生了中風。

4. 中風的癥狀還可能包括身體突然麻木,單眼或雙眼視物困難,無原因突發(fā)嚴重頭痛或行走障礙。

5. 撥打急救電話并乘坐救護車到達醫(yī)院,是中風急癥發(fā)作情況下接受治療的最快方法。開車去醫(yī)院是人們經常犯的錯誤,這會導致病人在接受治療前等待更長的時間。唐閩教授說,根據我國調查,大多數心梗、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fā)作的病人都不會主動撥打120就醫(yī),除了部分沒有就醫(yī)意識的病人,多數病人都是自行或由家人駕車前往醫(yī)院的。這樣不僅可能因為交通擁堵在路上耽誤時間,還會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院前治療,延誤最佳救治時機。

6. 患有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可在6~24小時內的窗口期內對某些大血管血栓進行機械血栓清除治療。

7. 阿替普酶(英文簡稱為tPA)是一種用來溶解導致中風的血栓的藥物。中風患者在癥狀出現后90分鐘內到達醫(yī)院,經評估后接受tPA治療,其康復可能性會高出3倍,且不易留下殘疾。

8. 首次中風增加了第二次中風的風險(1/4的幸存者會再次中風),第二次中風可能比第一次更讓病人變虛弱。發(fā)生過中風的病人,要重視預防。

9. 某些缺血性腦中風是病因不明的,這種情況下,預防中風再發(fā)就成了挑戰(zhàn)。因此,病人應與醫(yī)護人員密切配合,找出根本病因。

10. 中風幸存者若停止服用阿司匹林,中風再發(fā)風險會大大增加。遵醫(yī)囑堅持服用阿司匹林有助于預防再次中風。

11. 中風3個月以后,大腦已經準備好開始學習了。大腦的這種調節(jié)能力被稱為神經可塑性,它在恢復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唐閩教授進一步解釋,早期康復鍛煉有利于促進大腦識記和運動協調功能的恢復,在接受正確的康復指導后,大腦的代償功能得到激發(fā),甚至可恢復至中風前的狀態(tài)。這時積極地投入到學習和工作中,不僅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更對腦功能的恢復十分必要。

12. 中風越來越多地發(fā)生在三四十歲的中青年人群中。根據最新數據,我國中風病人有1200多萬,且發(fā)病率還在以10%的速度上升,居世界第一,發(fā)病人群逐漸呈年輕化趨勢,令人擔憂。得了腦中風,不但對患者本人打擊很大,也給整個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尤其是青壯年患者。因此,高危人群需進行生活方式干預,控制高血壓、肥胖、房顫等危險因素。

13. 高血壓是中風最常見的可控病因。通過藥物、運動、飲食和生活方式干預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減少中風發(fā)生。但有種H型高血壓,其患者發(fā)生中風幾率比單純高血壓患者高出5倍,比正常人高出25~30倍。H型高血壓一旦確診,光吃降壓藥物是不夠的,還要適當補充葉酸制劑。

14. 近半數美國成年人(約1.03億)患有高血壓。我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高血壓患者已達2.7億,盡管和美國相比,我國人口基數大,高血壓人群約占總人口20%。然而,隨著國民經濟水平提高,我國高血壓發(fā)病率也日益增高,不容小覷。

15. 中風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膽固醇、吸煙和家族史。

16. 80%的中風是可以預防的。飲食健康、多運動和控制風險因素是重要的生活方式改變,有助于預防和擊退中風。

]]>
http://mucunshu.com/18945.html/feed 0
五個注意事項!簡單降低夏季中風風險 http://mucunshu.com/17087.html http://mucunshu.com/17087.html#respond Fri, 21 Jul 2017 05:16:01 +0000 http://mucunshu.com/?p=17087 腦卒中就是俗稱的“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在中國,每10萬人中,大約有200-300人患有腦卒中。“這個數據是全國范圍的,但每個地區(qū)的情況都有所差異,”專家談到,比如東北地區(qū)冬季寒冷,寒冷的低溫天氣本來就容易觸發(fā)中風,再加上寒冷環(huán)境下人們傾向多吃少動,而且飲食口味偏咸,這些都是容易導致中風的不良因素。

此外,大家都知道冬季是中風的高發(fā)季節(jié),但是在夏季高溫酷暑天氣里,體質較差的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難以適應,也很容易發(fā)生中風。因此,天熱時更需防中風。

專家指出,如果在體檢中發(fā)現高血脂及動脈硬化,應當引起重視,因為動脈硬化跟心腦血管病息息相關。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立即到正規(guī)的醫(yī)療機構進行降脂的治療。在降脂治療的同時,可以開展適當的飲食控制、改良生活習慣,從而控制血脂。如果進行飲食控制2-3個月后,血脂沒有明顯的下降,建議吃藥干預進行降脂治療。

降低風險五步走

對于如何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風險、減少中風的幾率,請看以下五點生活注意事項:

第一,保障睡眠。正常成年人應當保證每天7-9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人體會疲憊、過度勞累,而睡眠超過9個小時則會因為心跳呼吸變慢,容易缺氧。

第二,適當運動。每周應當進行3-5次的運動,例如慢跑、快走、打球、跳舞、瑜伽等,具體的運動種類不限,重要的是“動起來”。

第三,飲品要喝“黑白紅綠”。提倡喝的飲品除了每天2500-3000毫升的水外,還有咖啡、紅酒、綠茶,即“黑白紅綠”四類。咖啡里含有的物質能減低心血管疾病、癡呆、抑郁的發(fā)病率,早晨一杯咖啡有助于保持一天的愉悅心情,但要注意咖啡里加入的奶、糖不宜過多;紅酒有助軟化血管,陳教授建議成年人每天喝紅酒不超過4-6兩;綠茶里茶多酚對人體有益。對于咖啡和茶,應在兩餐之間喝,即10點左右和下午4點左右,且晚上不宜再喝以免失眠,每天喝的量應控制在三杯左右,且分兩、三次喝。

第四,食品注意營養(yǎng)均衡。日常飲食中應避免高鹽、高糖、高淀粉、高碳水化合物等的高熱卡低營養(yǎng)素的食物,且紅肉也不宜多食。陳教授舉例指出,東北、西北人均壽命較短,與其膳食含鹽量較高,攝入的紅肉也較多有密切關系。此外,主食也不推薦稀飯,因為稀飯容易導致高血糖,而且除了淀粉沒有什么別的營養(yǎng)元素,建議將主食換成含膳食纖維的粗糧如窩窩頭、玉米等,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維生素B和纖維素等營養(yǎng)元素。

第五,注意舒緩壓力。心態(tài)對身體的健康狀況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中年人面臨著“中年危機”,上有老下有小,太大的生活壓力不僅容易導致中風,還容易導致抑郁。

]]>
http://mucunshu.com/17087.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