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03 從黃帝內經的養(yǎng)生思想談中醫(yī)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的養(yǎng)生思想涉及到未病先防以防患未然,順應自然故從之則治,飲食有節(jié)資生化之源,起居有常以不妄作勞,調暢情志以形神共養(yǎng),對中醫(yī)治未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醫(yī)學早在《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中就提出來未病先防的養(yǎng)生思想,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養(yǎng)生思想形成了中醫(yī)治未病理論,“未病”不是無病亦不是可見的大病,是機體出現(xiàn)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wèi)的不平衡狀態(tài)?!秲冉洝返酿B(yǎng)生思想對后世醫(yī)家治未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未病先防以防患未然
早在《內經》中已認識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素問·八正神明論》提出:“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靈樞·逆順》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瞎ぶ挝床。恢我巡?。”強調機體在未發(fā)生疾病或者邪氣內伏而未發(fā)病之前,即采取有利的措施積極預防,顧護正氣,提高機體抗邪能力,以防止疾病的發(fā)生,控制疾病的傳遍,這體現(xiàn)了未病先防的養(yǎng)生思想。
《內經》中提到了養(yǎng)生治未病重要意義及養(yǎng)生法則,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提示養(yǎng)生要效法自然界陰陽變化規(guī)律,運用正確養(yǎng)生方法,飲食有節(jié)制、起居有規(guī)律、勞作不背常度,才能達到“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薄H绻`背此養(yǎng)生法則,而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而致“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生于樂”,最終“半百而衰也”,明確指出了人對養(yǎng)生不同的認識和態(tài)度。
《內經》中的養(yǎng)生原則對治未病有指導意義。對外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襲。對內要“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即知曉調攝精神,避免情志過激和精氣妄耗,正所謂,“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做到“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懼于物”,這樣才能“真氣從之”,“合于道”,內外調和,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順應自然故從之則治
《內經》從自然界四時生長收藏的規(guī)律,調養(yǎng)精神、起居而治未病。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篇》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的生命活動與天地自然息息相關,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正是《內經》中天人合一的養(yǎng)生思想,是養(yǎng)生治未病的先決條件。
人類要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順應四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變化,才能避免機體陰陽失衡,減少疾病發(fā)生。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中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秲冉洝分幸嗵岬搅隧槕臅r陰陽變化的養(yǎng)生方法,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渭發(fā)陳,……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fā)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三月,此為蕃秀,……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秋三月,此謂容平,……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以上為順應四時陰陽的養(yǎng)生之道。
如違背四時陰陽變化規(guī)律,則內傷五臟,而發(fā)生疾病。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保跋娜?,……逆之則傷心,秋為咳瘧,奉收者少?!?,“秋三月,……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是順應四時的重要養(yǎng)生原則。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春夏的特點是陽氣升發(fā)蓬勃,人們應該順應春夏乍長之氣以補充陽氣。而秋冬的特點是平靜凝斂,其性屬陰,人們應該順應秋冬收藏之氣以補養(yǎng)陰津。
飲食有節(jié)資生化之源
《素問·上古天真論》的養(yǎng)生法則中提到“飲食有節(jié)”,食物有陰陽之分,人體質有陰陽之別,氣候也有陰陽之異,因此調整飲食對調整陰陽平衡有積極作用。飲食要有節(jié)制,既要清潔,又要有節(jié)制,不可偏嗜,過饑過飽,過冷過熱,更不可暴飲暴食。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靈樞·五味》中提到:“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癱;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以上足以說明飲食有節(jié)在養(yǎng)生治未病中的重要性。
飲食失宜,則可致疾:過饑則攝食不足,氣血生化乏源,正氣虛弱,繼發(fā)他病,如《靈樞·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過飽則損傷脾胃,運化乏力,《素問·痹論篇》中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保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唬骸耙蚨嬍?,筋脈橫解,腸辟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薄o嬍巢还?jié),可致多種胃腸疾病,如《素問·奇病論篇》曰:“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飲食偏嗜,可導致陰陽失調或某些營養(yǎng)缺乏而生病,《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又如《靈樞·師傳》中所云:“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飲食有節(jié),則脾旺健運,氣血生化有源,陰平陽秘而無病。
起居有常以不妄作勞
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生活作息有規(guī)律,勞作要有限度。正常的勞動和體育活動,有助于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勞力過度則傷氣,勞神過度則傷心脾,房勞過度則傷腎。過度安逸則易致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退,體質虛弱。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此之謂也?!?。
房室養(yǎng)生尤為重要?!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澳苤邠p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jié)也?!?。肝腎精血充盈,則生命呈現(xiàn)蓬勃生機,反之則衰老疲憊。《內經》明確提出“竭其精”、“散其真”是促人衰老的主要機制?!吧起B(yǎng)生者,必保其精”,精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內可化生氣血,充養(yǎng)臟腑而源泉不竭;外可強健形體?!秲冉洝愤€認為精藏于腎,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若入房過度,……則傷腎”。故節(jié)制房事,保持肝腎精血非常重要。
調暢情志以形神共養(yǎng)
中醫(yī)養(yǎng)生治未病應注重精神意志對整體的調攝作用,達到形神共養(yǎng)。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是人的精神活動狀態(tài)。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不使七情太過,則機調暢,血氣平和,身體健康?!端貑枴ど瞎盘煺嬲摗吩弧斑m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到:“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鹅`樞·本臟》云:“志意和則精神專直?;昶遣簧?,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均指出了調暢情志的重要性。
情志異常,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發(fā)生。如《素問·舉痛論》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無論是防病還是治病都要注意到神對形的重要作用,既要注意形體的養(yǎng)護,也要注重精神的攝養(yǎng),使形體健壯,精神充沛,身體與精神處于和諧統(tǒng)一的生命過程。
《內經》的養(yǎng)生思想對臨床指導中醫(yī)治未病具有重要意義。養(yǎng)生治未病要遵循陰陽規(guī)律,掌握正確方法,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對外要“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對內應“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要節(jié)飲食,不妄作勞,知持滿,知御神,以形神共養(yǎng),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