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柳葉刀-糖尿病與內(nèi)分泌學》期刊在線發(fā)布了一篇題為《臨床肥胖癥定義和診斷標準》的報告。該報告指出,當前醫(yī)學界采用的肥胖診斷方法可能導致誤診,并對肥胖患者及整個社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報告建議采用更為精確和細致的診斷方法來重新定義肥胖癥,并呼吁為所有肥胖患者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和基于證據(jù)的照護,同時反對對肥胖患者的污名化和指責。 該報告的共同作者、英國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弗朗西斯科·魯比諾指出,現(xiàn)有的肥胖定義存在缺陷,因為它設定了一種過于簡化的“非此即彼”的分類方式,即肥胖要么始終被視為疾病,要么完全不被視為疾病。然而,現(xiàn)實情況更為復雜。一些肥胖患者能夠維持正常的器官功能和整體健康,而另一些患者則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的疾病體征和癥狀。 弗朗西斯科·魯比諾進一步指出,僅將肥胖視為風險因素而非疾病,可能會剝奪那些因肥胖而健康狀況不佳的人獲得及時治療的權利。另一方面,將肥胖籠統(tǒng)地定義為疾病,則可能導致過度診斷、不必要的藥物使用和外科手術,從而對患者造成潛在傷害,并給社會帶來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 據(jù)估計,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處于肥胖狀態(tài)。該報告為全球衛(wèi)生系統(tǒng)提供了一個機會,采用統(tǒng)一且臨床相關的肥胖定義和更準確的診斷方法。 目前,肥胖的診斷主要依賴于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然而,報告的共同作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安指出,BMI并不是體脂的直接測量指標,不能反映脂肪在體內(nèi)的分布情況,也不能提供個人層面的健康或疾病信息。因此,僅依靠BMI來診斷肥胖癥是不準確的,也容易造成誤診。 潘安表示,體內(nèi)脂肪過多通常會堆積在皮下或內(nèi)臟器官及其周圍,而后者帶來的健康風險更高。有些人雖然BMI并未達到肥胖標準,但體脂含量過高且主要為中心性肥胖,這些人群的健康問題可能會被忽視。另一方面,有些人雖然BMI和體脂含量都很高,但器官和身體功能正常,沒有持續(xù)性疾病的體征或癥狀,這部分人群雖然未來發(fā)生慢性病的風險較高,但暫不需要臨床治療。 因此,報告建議不應僅根據(jù)BMI來診斷肥胖,還應參考腰圍、腰臀比等體型測量指標,或使用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DEXA)等方法來直接檢測體脂。對于BMI非常高的個體(如>40kg/m2),可以默認其體內(nèi)脂肪過多,患有肥胖癥。 報告還提出了兩種新的肥胖診斷類別:“臨床肥胖癥”和“亞臨床肥胖”。臨床肥胖癥是指因體脂過多而直接導致器官功能減退的客觀體征和/或癥狀,或影響日常活動能力的肥胖狀態(tài)。被診斷為臨床肥胖癥的患者應接受適當?shù)墓芾砗椭委煛6鴣喤R床肥胖則是指器官功能正常情況下的肥胖狀態(tài),雖然尚未出現(xiàn)持續(xù)性疾病,但未來發(fā)展為臨床肥胖癥和其他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較高。 對于臨床肥胖癥患者,應及時接受循證治療,目的是全面恢復或改善因體脂過多而受損的身體機能。而對于亞臨床肥胖人群,應以降低風險為目標,提供健康咨詢和長期監(jiān)測,必要時進行積極治療以降低風險水平。 此外,報告還特別考慮到了肥胖污名化的潛在影響。潘安觀察到,肥胖污名化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都普遍存在,這源于對肥胖成因的誤解。事實上,肥胖受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生物學機制影響,許多肥胖癥受遺傳基因或身體代謝問題影響。因此,社會應對肥胖人士更加包容和支持,同時倡導健康生活方式以降低肥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