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 三億國人隱形饑餓,你家呢?
在全民熱衷“吃”的時代,餓肚子的情況不太常見了。在家里,孩子零食不斷;年輕人下班后總想來頓大餐,犒勞下自己;老人上了年紀沒胃口,每天都是清粥小菜。看似每個人都“吃飽了”,其實身體還在“挨餓”。
2019年,聯(lián)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有20多億人存在“隱性饑餓”,中國超過3億。一旦攝入食物,就能抵消的饑餓感,是顯性饑餓。隱性饑餓是雖然飽餐,飲食攝入?yún)s不平衡,導致微量營養(yǎng)素攝入不足,一般不易察覺。
過去,溫飽難以保證,更顧不上解決隱性饑餓。如今食物供給豐富、體力勞動減少,人體對能量的需求降低,但對微量營養(yǎng)素的需求卻沒減少。而現(xiàn)代人的飲食結構不合理、生活壓力大,還會消耗大量營養(yǎng)素,更需合理補充。此外,由于越來越精細的加工方式,很多食物中的微量營養(yǎng)素流失了。
相較于顯性饑餓導致的面黃肌瘦,隱性饑餓很難被發(fā)覺,導致較嚴重后果。比如,嚴重缺鈣可能引起骨質疏松,缺碘容易導致甲狀腺腫,維生素B12和葉酸不足可引起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增加心腦血管病發(fā)病風險。
家里老中青三代都可能出現(xiàn)隱性饑餓,需要及時調整飲食和生活方式。
消化差的老人。老年人的胃腸蠕動變得緩慢、無力;胃液分泌減少,且胃酸度下降,導致消化功能減退;還有些老人牙口不好,吃得少、不消化,營養(yǎng)很難跟得上。
消化差的老人宜少食多餐,每餐八分飽即可,以免消化不良,又不會因為吃得太少,導致營養(yǎng)不良;食物烹飪要細軟,不要油炸或煎;進食時細嚼慢咽,一口最少咀嚼20下,減輕胃腸負擔;保證全天營養(yǎng)攝入均衡,常吃魚類、大豆制品、奶制品等優(yōu)質蛋白,必要時可以服用膳食營養(yǎng)補充劑。
愛挑食的孩子。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調查發(fā)現(xiàn),該院臨床營養(yǎng)門診接診的19.1%的兒童存在營養(yǎng)不良。這主要由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所致,比如挑食偏食、吃飯注意力不集中、常吃快餐等。
建議家長打造良好的用餐氛圍,比如叫孩子吃飯時,不要大喊大叫,以免產生不良情緒;選擇他們喜歡的專碗專勺,提高用餐積極性;用餐時,多和孩子聊天,而不是用電子設備吸引他們。此外,一日三餐要按時,飲食宜清淡;適量安排1~2次加餐,讓孩子選擇喜歡的食物,但避免“三高”(高油、高鹽、高糖);減少帶孩子在外就餐的次數(shù)。如果孩子挑食,家長可變換菜色或烹調方法,帶孩子一起逛菜市場,認識果蔬,引導他們尊重食物。
節(jié)食減肥一族。肥胖本身可能與某些微量營養(yǎng)素的代謝異常相關,若節(jié)食減肥,嚴格控制能量攝入,微量營養(yǎng)素的攝入更難達標。
減肥不是挨餓,可在熱量控制范圍內,用粗糧、谷薯類代替精白米面,多吃新鮮果蔬,多蒸煮、少油炸;還可嘗試高蛋白膳食模式或輕斷食模式,前者是把飲食中的蛋白質供給比例增加到20%以上,多吃瘦肉、蛋、禽、魚等;后者是指1周內5天正常進食,其他兩天攝取平常1/4的能量,并長期堅持。
此外,素食者往往也存在隱形饑餓,要多吃奶類、豆類或豆制品,一半主食可換成雜糧、雜豆,以滿足人體對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
三餐湊合的上班族。通勤距離遠、節(jié)奏快,不少上班族的三餐全是外賣,“草草了事”。但外賣往往高油高鹽,食物種類單一,比例也不合理,根本不考慮營養(yǎng)均衡。
即便再忙,上班族也要吃好三餐。早飯可用一杯牛奶、一塊面包、一顆雞蛋喚醒大腦活力,還可吃些水果;午餐要攝入一定的蛋白質和脂肪,比如豆腐、金槍魚、雞蛋、堅果,加上糙米飯等粗糧,蔬菜也不能少,點外賣要做到“有菜有肉有飯”;晚飯以清淡為主,盡量不要過飽。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