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天氣悶熱,氣候潮濕,稍不注意,就會給體內帶來過多的濕氣。而體內濕氣如不及時祛除,人體則會出現(xiàn)一系列不舒服的癥狀,如容易疲勞、困倦懶動,食欲減退,口中粘膩,甚至是大便粘膩不成形等。那么如何知道自己體內是否有濕氣?祛除濕氣的方法有哪些? 本期,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亞健康科副主任醫(yī)師劉洋為您答疑解惑。 五大信號提示體內有濕氣 1.舌苔厚膩?如果發(fā)現(xiàn)自己舌苔很厚膩,或者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那就基本可以確定體內有濕,這就是中醫(yī)的舌診。 2.身體沉重懶動?身體特別疲乏,懶得活動,睡醒后仍然不解乏,渾身不清爽,有頭昏腦脹之感,易困倦,記憶力減退。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氣,因為中醫(yī)認為“濕性重濁粘膩”,體內濕氣大的人,就會感覺到疲乏困倦懶動。 3.食欲不振?濕邪困擾脾臟,影響脾主運化的功能,會表現(xiàn)出胸悶腹脹、食欲欠佳等,口中粘膩等表現(xiàn)?!皾窬鄢商怠?,日久會表現(xiàn)咽部有痰、咽部不清爽等表現(xiàn)。 4.面部容易出油?濕氣大的人常見面垢,有不清潔的感覺,面色發(fā)黃、發(fā)暗、油膩,有的伴有頭發(fā)出油,或者耳朵里面總是濕濕的,用小指觸碰,感覺有油。 5.大便粘膩不成形?正常的大便是軟硬適中的條形,如果大便像熟得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粘膩,不成形,總有排不凈的感覺,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這也說明你的體內有濕,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五招有助祛除體內濕氣 一、 食療助除濕 宜多食小米、薏苡仁、玉米、紅小豆、白蘿卜、紫菜、扁豆、海帶、木瓜、山藥、冬瓜、蓮子、芡實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少食甜食等肥甘厚膩、酸澀、寒涼之品。 1.薏苡仁赤小豆粥 取等量薏苡仁、赤小豆,清洗干凈,加熱煮沸后轉小火煮,至薏苡仁赤小豆煮熟即可。 2.荷葉粥 建議買些新鮮荷葉,在粥快煮開時放入,燜一會兒即可食用,取荷葉的清新之氣帶走體內的濕氣。 3.冬瓜粥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具有利尿祛濕的作用,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可以減肥利濕,適用于肥胖同時濕氣大的人群,同時冬瓜仁駐顏悅色,祛斑增白,輕身減肥。 二、藥茶健脾利濕,神清氣爽 1.藿香荷葉茶 藿香10克,荷葉6克,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后即可飲用。這道茶飲在夏天喝起來會感到非常清爽,并且能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 2.陳皮白術茶 陳皮10克,白術10克,水煎后代茶飲用。此茶可以健脾化濕,適用于體內有濕氣,感覺倦怠乏力、頭身困重者。 三、居住環(huán)境要避免潮濕 《黃帝內經》提出:“傷于濕者,下先受之?!逼湟馑际菨裥皞?,最容易傷人下部。這是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因此,在夏季,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干燥。 四、適當運動 運動能振奮、激發(fā)體內的陽氣,運動后人體內的陽氣就如同夏季的太陽消除地面的濕氣一樣,能很快消除體內的濕氣。 五、經絡調養(yǎng) 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水分、豐隆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huán)旋活動,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度,按揉2~3分鐘。 水分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具有化痰祛濕、通調水道的作用。 豐隆穴在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垂足取穴,在外踝尖前緣與外膝眼作一連線,在此連線中點處即為豐隆穴。按摩此穴可以增強脾胃對痰濕的運化能力。...
夏季是養(yǎng)生的好時節(jié)。近年來,人們“未病先防”的養(yǎng)生意識逐漸提高,中醫(yī)養(yǎng)生注重“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而夏天,尤其是農歷的三伏天,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此時是調養(yǎng)人體陽氣的最佳時機。 “冬病夏治”方法多 所謂“冬病夏治”,“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現(xiàn)或加重的疾病,常見的如風濕、老胃病、哮喘等病癥,“夏治”是針對中醫(yī)中春夏養(yǎng)陽理論,在天氣比較炎熱時采取外治法提升陽氣,驅除體內寒邪,達到扶正固本、祛邪養(yǎng)生治未病的目的。 在臨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貼敷(即三伏貼)最為普遍,此外還有針刺、艾灸、理療、按摩、泡洗,以及內服溫養(yǎng)陽氣的中藥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歸結起來只有兩條:一是針對寒邪,二是針對虛寒體質。 “冬病夏治”首選三伏貼 據(jù)介紹,“三伏貼”是在“三伏天”的特定時間,通過用有溫經散寒、逐痰平喘、通絡止痛等功效的中藥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貼敷,從而對肺脾腎等臟腑功能進行調節(jié),以達到防病、治病、養(yǎng)生的一種傳統(tǒng)灸療法。經過研究,中醫(yī)專家認為“三伏貼”是通過藥效、免疫調節(jié)、臟腑經脈調節(jié)等作用而對人體防病治病起效的。 “三伏貼”治療的范圍非常廣,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兒科疾病、婦科疾病等,對沒有疾病但處于亞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養(yǎng)生保健作用。具體疾病治療如下: 1.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頑固性咳嗽、體虛易感冒者。 2. 消化系統(tǒng)疾病:虛寒性腹瀉、胃脘痛。 3. 兒科疾病:氣管炎、肺炎、支氣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厭食、遺尿、腹瀉及體虛易感冒者。 4. 婦科疾病:痛經、慢性虛寒型盆腔炎、宮寒不孕等。 5. 骨科疾病: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關節(jié)炎。風濕、類風濕、頸肩腰腿痛、痛風、軟組織損傷、腰肌勞損等。 6. 皮膚科疾病:凍瘡、冷性蕁麻疹、冬季皮膚瘙癢癥、雷諾氏病、鵝掌風、神經性皮炎等。 “三伏”時機別錯過 “三伏”是以農歷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十天后)為中伏,第五個庚日(再十天后)為末伏,均為一年內最炎熱的日子,人體陽氣最為旺盛。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貼的最佳時機,每10天貼1次,連續(xù)貼3次,建議連續(xù)貼三年。三伏貼一般在頭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時以前貼完藥餅。上午11點到下午1點是午時,中醫(yī)認為此時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張開,若剛貼完藥餅,藥力最容易滲透到體內。 今年的頭伏在7月12日、13日,二伏在7月22日、23日,閏二伏在8月1日、2日,三伏在8月11日、12日。若錯過了頭伏,頭伏內無論哪天貼,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來的二伏、三伏對應的日子貼敷就行。 “三伏貼”普遍適用于所有人? 根據(jù)臨床觀察和近年的調查,“三伏貼”這樣的“冬病夏治”療法屬于寒性療法,更適合體質偏虛、陽虛以及風寒濕型痹癥(疼痛)患者。 例如肺系相關病癥,如過敏性鼻炎、慢性咳喘等病癥防治,研究顯示,對過敏性鼻炎等顯效率達73%左右;痛癥如頸肩腰腿痛、胃痛、痛經等慢性疼痛疾病,對頸腰腿痛顯效率達70%左右;其他類疾病,如失眠、抑郁、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癥、遺尿等,其中對失眠總有效率達72%左右。 然而“三伏貼”療效雖好,但有一定的針對性,并非人人適用?!叭N”選擇的中藥都屬辛溫大熱型,適合虛寒型疾病的治療,不適用于一切屬于熱性的疾病,對于熱性病患者,若熱天再用熱藥,無異于火上澆油。同時,老年人中戴心臟起搏器的不宜敷貼;處于月經期、哺乳期的婦女不宜敷貼;兒童長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貼。此外, 以下人群不宜貼藥: ①孕婦; ②炎性疾病發(fā)熱者; ③過敏體質患者,對藥物過敏患者; ④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肝腎功能不全及嚴重糖尿病患者。 “三伏貼”的注意事項 在貼敷期間,要忌食辛辣油膩、冷飲,囑多飲水;貼敷當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膚清潔。若出現(xiàn)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貼敷后局部皮膚微紅或有色素沉著、輕度搔癢均為正常反應,不影響療效。還有就是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xiàn)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膏,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膚出現(xiàn)紅腫、水泡等嚴重反應,需及時到皮膚科就醫(yī)。如果在貼敷期間有任何疑問或不適,需要在醫(yī)院咨詢專業(yè)中醫(yī)師再行貼敷。 由此可見,夏季養(yǎng)生是門學問,時機和方法是關鍵,只有科學合理地進行“冬病夏治”,才能保證“藥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