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1 從炎到癌,胃病五部曲
近年來,臨床中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逐漸增加,還盯上了不少20~30歲人群,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因其與胃癌有一定關系,“萎縮性胃炎遲早會癌變”等謠言層出不窮,讓不少胃炎患者擔驚受怕。
正常細胞不是突然一下子轉變成胃癌細胞的,從胃炎發(fā)展至胃癌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多數遵循著“發(fā)展五部曲”:非萎縮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在任一環(huán)節(jié)攔截疾病都為時不晚。
慢性胃炎中,非萎縮性胃炎是較常見類型,又稱慢性淺表性胃炎,病情較輕微,但癥狀因人而異,部分患者常感覺上腹部不適、胃痛胃脹、打嗝以及消化不良,部分患者則沒有明顯癥狀。但如果任其發(fā)展,可演變?yōu)槲s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被反復損害后,造成的固有腺體減少,占慢性胃炎的10%~20%,常伴有腸化或異型增生,多見于中老年人。絕大多數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預后良好,僅少數會發(fā)生癌變。數據顯示,該病5~10年的癌變率為3%~5%,10年以上為10%。
如果胃炎反復發(fā)生,胃黏膜持續(xù)受損且無法及時修復,便會逐漸被腸上皮細胞代替,即“腸上皮化生”。目前,腸上皮化生是臨床公認的癌前病變。因此,當胃黏膜萎縮伴腸化生,尤其是中重度腸化生時,癌變幾率會進一步提高。
如果胃黏膜仍在進一步受損,結構和上皮偏離正常狀態(tài),可表現為細胞的異型性和腺體結構紊亂,即已發(fā)展為異型增生,臨床稱為上皮內瘤變。異型增生是重要的癌前病變,癌變幾率明顯增加。輕度異型增生的10年癌變率為2.5%~11%,中度的10年癌變率為4%~35%,重度為10%~83%,可以說與胃癌僅有一步之遙。在日本,重度異型增生或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已被納入早期胃癌的范疇。
一般來說,這五部曲的發(fā)展需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而且慢性胃炎是否會轉化成癌,久治不愈、胃黏膜長期無法修復是兩大關鍵因素,早診早治十分重要。世界衛(wèi)生組織數據顯示,我國胃癌每年新發(fā)病例48萬,死亡人數為37萬,相當于每天有1300多人確診,超千人死亡。死亡率高的絕大部分原因是患者不夠重視自身不適癥狀,導致約80%以上的胃癌患者確診時已為中晚期,早已錯失最佳診療時機。
一旦確診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了避免進食隔夜菜、腌熏制食物等,應適量多攝入新鮮蔬果、戒煙酒。此外,定期進行胃鏡隨訪最為重要,有助把握最佳診療時機。一般性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建議每3年復查一次;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伴輕度異型增生者,最好每年一次;伴中度異型增生者每3個月一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應將其看作癌變,患者可考慮將局部病變組織切除,杜絕后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