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11 每種胃病,對癥調效果好
脾胃病,可以說是中醫(yī)調理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這里跟大家詳細講講各種胃病的中醫(yī)療法。
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特別是萎縮性胃炎,西醫(yī)往往缺乏很好的治療方法,只能對癥處理,除選擇胃黏膜保護劑,就是疼痛、泛酸用質子泵抑制劑,胃脹、食欲不振用促動力藥。而中醫(yī)藥通過健脾益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法,不但可有效解決患者癥狀,甚至能使部分萎縮性胃炎逆轉。
湯藥治療需在正規(guī)中醫(yī)師的處方下使用,這里介紹一些常用中成藥,也需在醫(yī)生指導下辨證服用。
1.香砂六君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可用于慢性胃炎脾胃氣虛證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胃脹滿、進食后脹滿感加重、食欲不佳、舌邊見齒痕等。
2.附子理中丸: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1粒/次,每日2~3次,口服??捎糜诼晕秆灼⑽柑摵C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胃寒怕冷、喜熱飲、不敢吃涼東西,或伴有大便溏稀等。
3.氣滯胃痛顆粒:每次5克,每日3次,口服??捎糜诼晕秆赘螝夥肝缸C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胃脘脹痛或連及兩肋,在情志抑郁或暴怒后加劇等。
4.摩羅丹:每次6~9克,每日2~3次,口服??捎糜诼晕s性胃炎患者,表現(xiàn)為胃黏膜有糜爛、出血者。除了服藥,艾灸按摩足三里、中脘、內關、三陰交等穴位也可改善胃脘痛、上腹脹、噯氣、泛酸、納呆、食減少等慢性胃炎的癥狀。
胃食管反流病。從中醫(yī)角度講,反流的根本問題不是胃酸過多,而是胃酸到了不該去的地方,可以叫做“酸錯位”。中醫(yī)強調治病求本,對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療,不應僅僅抑制胃酸分泌,而要解決導致胃酸沿著食道逆行的原因。比如反流的直接病機是胃氣上逆,但很多情況下胃氣上逆只是標,臨床所見,更多情況是因虛而致胃氣上逆,如脾胃氣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這種情況當以補脾胃為本,若胃受納脾運化正常,反流自然就消失了。
可在專業(yè)醫(yī)生指導下辨證服用以下中成藥。
1.柴胡疏肝丸:一次1丸,每日2次,口服??捎糜谖甘彻芊戳鞑「挝覆缓妥C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胸脅痞悶、嘔吐酸水等癥。
2.左金丸:一次3~6克,每日2次,口服??捎糜谖甘彻芊戳鞑「挝赣魺嶙C的治療,表現(xiàn)為脘脅疼痛、口苦、嘔吐酸水。
3.理中丸:一次1丸,每日2次,口服??捎糜谖甘彻芊戳鞑∑⑽柑摵C的治療,尤其適合同時伴有大便稀的患者。
4.沉香化滯丸:一次6丸,每日2次,口服??捎糜谖甘彻芊戳鞑★嬍惩C的治療,表現(xiàn)為飲食停滯、胸腹脹滿。
除了規(guī)范服藥,中醫(yī)外治法對于胃食管反流病也有不錯效果。
1.穴位埋線:用埋線針將羊腸線植入身體一定部位或穴位,羊腸線緩慢吸收使穴位刺激時間延長,強化針刺作用,通常選用穴位是足三里、胃腧、中脘等穴。
2.耳穴貼壓:泛酸時,取脾、胃、交感、神門、肝膽等穴;腹脹時取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
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是指胃腸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潰瘍,根據(jù)發(fā)生部位主要分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中醫(yī)認為,本病活動期多以邪實為主,穩(wěn)定期本虛兼有邪實,因此,治療上,活動期宜偏于祛邪,穩(wěn)定期扶正兼祛邪。
中醫(yī)藥除有一定的抗Hp(幽門螺桿菌)作用外,更為重要的是能有效調節(jié)消化性潰瘍的攻擊因子與保護因子之間的失衡,還能調整紊亂的消化功能,在預防潰瘍復發(fā)、提高潰瘍愈合質量等方面有較好的遠期療效,推薦一些常用中成藥,一定要在醫(yī)生指導下辨證服用。
1.小健中片:一次2~3片,每日3次,口服。可用于消化性潰瘍脾胃虛寒證的治療,表現(xiàn)為脘腹隱痛、喜溫喜按。
2.蓽鈴胃痛顆粒:一次5克,每日3次,口服??捎糜谙詽儦鉁鲎C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胃脘痛,夜間明顯。
3.丹梔逍遙丸:一次6~9克,每日2次,口服??捎糜谙詽兏挝赣魺嶙C的治療。
4.陰虛胃痛顆粒: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可用于消化性潰瘍胃陰不足證的治療,表現(xiàn)為胃脘隱隱灼痛、口干舌燥、納呆干嘔。
除了服藥,還可輔助使用穴位貼敷和穴位按摩的方法:胃脘隱痛時取中脘、建里、神闕、關元等穴;脹痛取氣海、天樞等穴;噯氣(俗稱打嗝)、泛酸時取足三里、天突、內關等穴。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