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16 《黃帝內(nèi)經(jīng)》:生病起于過用
?“生病起于過用”,是《內(nèi)經(jīng)》提出的重要論斷,是指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更替,四時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為身心過用超限,即會損傷正氣而發(fā)病。
?正不勝邪是疾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而正氣不足主要因于過用。正氣過用的主要形式包括損傷、消耗、擾亂、阻滯。
“生病起于過用”,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經(jīng)脈別論》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該篇在論述勞傷五臟后總結(jié)道:“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贝笠馐侵缸匀唤绱合那锒母?,四時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而若因為身心過用超限,即會損傷正氣,進而不能適應這種規(guī)律而發(fā)病。從更廣泛的角度言,這一論斷其實具有普遍意義,即無論內(nèi)傷、外感,其發(fā)病無不“起于過用”,因而對于養(yǎng)生防病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茲對人體“過用”現(xiàn)象加以梳理分析。
過用之害
總體而言,人體生命的各種功能活動,盡管個體之間存在著差異,但都會有一個相應的、大致的“度”。若活動超限,即會加害或貽害于人體?!妒備洝妨杏小捌邆保础按箫杺ⅰ薄按笈瓪饽?zhèn)巍薄皬娏εe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jié)傷志”),均為常見的“過用”之例。
飲食
飲食是氣血化生的基礎,是維系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適當則有益,不當則有害。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金匱要略》亦云:“凡飲食滋味以養(yǎng)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難療?!?/p>
《丹溪心法》明確指出:“因縱口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憋嬍尺^用的形式可謂多種多樣:一是暴飲暴食、饑飽失常。如《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侗阕印芬嘣疲骸胺彩程^則積聚,飲過則成痰癖。”《醫(yī)說》認為:“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倍呛疅徇^偏。如過食生冷寒涼,易損傷脾胃陽氣,以致寒濕內(nèi)生而見脘脹腹痛、泄瀉等;多食辛溫燥熱,則易致胃腸積熱而見口渴、腹?jié)M脹痛、便秘,或釀生痔瘡等?!鹅`樞·師傳》告誡說:“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故氣將持,乃不致邪僻也?!比瞧忍羰?,久致營養(yǎng)失衡,盈虧皆可致病。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了五味偏嗜的危害,謂:“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素問·奇病論》認為,患消渴者“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侗I洝窂娬{(diào):“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偏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四是飲食犯忌。如《素問·熱論》曰:“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重訂廣溫熱論》亦云:“食復,溫熱瘥后,胃氣尚虛,余邪未盡,若納谷太驟,則運化不及,余邪假食滯而復作。”
情志
情志是人體對外界刺激作出的不同情緒反應,是生命活動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一般概稱“七情”。情志也是臟腑功能活動的外在反映,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币虼耍橹颈仨毎l(fā)而有節(jié),如《中庸》言“喜怒哀樂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否則即如《靈樞·百病始生》所言之“喜怒不節(jié)則傷臟”。關于情志所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并列出傷臟的模式,即“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娥B(yǎng)性延命錄》更是徑言:“喜怒無常,過之為害?!薄夺t(yī)醇賸義》所論中肯:“若當喜則喜,當怒為怒,當憂為憂,是即喜怒哀樂而發(fā)中節(jié)也。此天下之至和,尚何傷之有?唯未事而先意將迎,既去而尚多留戀,則無時不在喜怒憂思之境中,而此心無復有坦蕩之日,雖欲不傷,庸可得乎?”并作了具體分析,如“喜則傷心,此為本臟之病,過喜則陽氣太浮,而百脈開解,故心臟受傷也”“過喜則心氣大開,陽浮于外,經(jīng)脈弛縱”。
勞逸
勞逸一般指生活中勞累忙碌與閑散舒適兩種狀態(tài)。而勞又包括體勞、神勞與房勞三種狀態(tài)。無論勞逸,適度即無害,太過則有弊?!饵S帝內(nèi)經(jīng)》對此有許多記述,如《素問·宣明五氣》的“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再如《素問·舉痛論》云:“勞則喘息汗出,外內(nèi)皆越,故氣耗矣?!薄八紕t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jié)矣?!庇秩纭端貑枴ゐ粽摗吩唬骸八枷霟o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乃為白淫?!边€如《素問·腹中論》云“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言“若入房過度,汗出浴則傷腎”?!吨T病源候論》中也載有“五勞”,指“志勞、思勞、心勞、憂勞、瘦勞”。
氣候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薄鹅`樞·歲露》也言:“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边@些都反映了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表明人生于天地之間,賴自然而生存,也就必須受自然規(guī)律的支配和制約,因此須順應自然,適則為六氣,不適為六淫。如《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曰:“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薄瓣庩査臅r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生氣通天論》亦云:“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比暨`背“因時之序”,則如《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所云:“未至而至,此謂太過”“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均易引發(fā)邪侵。
藥物
《類經(jīng)》云:“藥以治病,因毒所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偏也?!辟嫡Z云“是藥三分毒”。用之得當能糾偏治病,不當也能生偏致病?!端貑枴の宄U笳摗穼τ盟幍母嬲]是:“無使過之,傷其正也?!倍欠駷檫^當辯證看待,多用者為過,誤用者也為過,用之得宜,毒皆為藥,用之失宜,藥皆為毒。
過用之機
中醫(yī)學發(fā)病觀尤其強調(diào)人體正氣在發(fā)病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比如《素問·刺法論》所言“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及《素問·評熱病論》所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說明正氣是發(fā)病的根本,正不勝邪是疾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而正氣不足主要因于過用,進而通過損傷或衰減而發(fā)生。用之過限,其害或驟作而立現(xiàn),或成習而暗滋,主要形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損傷
生活中的不當行為,可對人體直接造成實質(zhì)性的損傷,如強力舉重、過量運動徑傷肌肉、筋絡,醉酒、過飽徑傷脾胃,大怒氣逆徑致厥或傷血絡,及過冷之凍傷、過熱之中暑、藥物過量之中毒等。當然因程度不同,這些不當行為也可漸傷臟腑。
消耗
過用可消耗維系生命活動的氣血陰陽而致“透支”,進而失衡成病。如勞作過度,或汗出太多,或泄下過度,則耗損氣陰;過食生冷,或衣少冒涼,則會耗散陽氣;過于思慮,則會耗傷心血,致心神失養(yǎng),還會困遏脾氣,致納化失常。
擾亂
人體各種生命活動受五臟支配,同時也能對五臟產(chǎn)生影響。如三餐無序、饑飽無常,常致納化失常;俾晝作夜,晨昏顛倒,則易致陰陽失調(diào);情志不節(jié)或寒溫失宜,能使氣機紊亂,即如《素問·舉痛論》言:“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p>
阻滯
人體氣血呈現(xiàn)流動不息的狀態(tài),而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惱怒、思慮、悲憂等,均會致郁,氣滯血瘀,久之還可成癖為積。
使用之宜
人體機能由盛至衰是一個自然規(guī)律,而衰減的速度與程度則取決于后天保養(yǎng)情況。
關于如何避免正氣過用,先賢們總結(jié)出了非常豐富的經(jīng)驗。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法于陰陽,和于術(shù)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如此則“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則會“半百而衰”?!侗阕印犯嬲]曰:“養(yǎng)生以不傷為本?!薄讹嬌耪穭t說得更為具體:“其善攝生者,薄滋味,省思慮,節(jié)嗜欲,戒喜怒,惜元氣,簡言語,輕得失,破憂阻,除妄想,遠好惡,收視聽,勤內(nèi)固,不勞神,不勞形,神形既安,病患何由而致也。故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薄秹凼辣T芬灿薪?jīng)驗之談:“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內(nèi),不善養(yǎng)生者養(yǎng)外。養(yǎng)內(nèi)者以恬臟腑,調(diào)順血脈,使一身之流行沖和,百病不作。養(yǎng)外者恣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nèi)蝕臟腑,精神虛矣。安能保金太和,以臻遐齡?!贝私钥芍^使人體機能用而不過的金玉良言。
《論語》有言:“凡事有度,過猶不及?!贝蟮老嗤?,萬物一理,人體也是如此,用之適可而止者多壽,不節(jié)失制者多疾。(朱光?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來源:中國中醫(yī)藥報 作者:朱光)
暫無評論